1计算工况涌波
工况A:上库为校核洪水位(478.1m),下游为校核洪水位(147.9m),四台机组正常运行,额定出力,四台机组同时甩负荷。该工况可能出现调压井的最高涌波(小糙率组合)。工况B:上库为校核洪水位(478.1m),下游为正常尾水位(142.2m),四台机组正常运行,额定出力,四台机组同时甩负荷。该工况可能出现调压井的最高涌波(小糙率组合)。工况C:上库为死水位(469.0m),下游正常尾水位(142.2m),原三台机组最大出力,新机组正常启动,增至最大出力。该工况可能出现上游调压井最低涌波的控制工况(大糙率组合)。工况D:上库为死水位(469.0m),下游正常尾水位(142.2m),四台机组额定流量、额定出力,四台机组突甩负荷,复核调压井涌波第二幅值(小糙率组合)。经初步水力计算,拟定调压井上室面积为500m2,下室面积为49m2。工况A、工况B为校核调压井最高涌波的计算工况;工况C、工况D为校核调压井最低涌波的计算工况,复核结果见表2、表3。从“水力模型”试验数据分析:在相同的计算工况下,调压井上室面积的加大对于蜗壳进口最大压力影响很小,主要是由于蜗壳进口最大压力出现时间较早,而调压井的波动周期相对很大;随着调压井上室面积的增加,调压井的最高涌波逐渐减小,为了保证调压井最高涌波能满足规范要求,上室面积取为450m2时,调压井的最高涌波为481.4m,低于调压井的顶部高程483.2m,并有1.8m的安全裕量,符合规范要求。从“水力模型”试验数据分析:在相同的计算工况下,随着调压井下室面积的加大,最低涌浪水位逐渐升高。为了保证调压井最低涌浪能满足规范要求,下室面积取为49m2时,调压井的最低涌浪457.2m,高于调压井下室的底板高程454.058m,并有3.1m的安全裕量,符合规范要求。
2组合工况涌波复核
根据规范规定:除按规定工况进行调压井涌波计算外,尚应对可能出现的涌波不利工况进行复核,必要时可合理调整运行方式或修改调压井尺寸。拟定了几种电站运行中可能发生的组合工况,对调压井的体型参数进行复核,具体工况如下:组合工况ZH1:上库为校核洪水位(478.1m),下游为校核洪水位(147.9m),原三台机组额定出力,新机组正常启动至额定出力。在流入调压井流量最大时,四台机组突甩负荷,可能出现调压井最高涌波(小糙率组合)。组合工况ZH2:上库为校核洪水位(478.1m),下游校核洪水位(147.9m),原三台机组额定出力,新机组正常启动至额定出力。在调压井水位最高时,四台机组突甩负荷,可能出现调压井最高涌波(小糙率组合)。组合工况ZH3:上库为死水位(469.0m),下游正常尾水位(142.2m),原三台机组额定出力,新机组正常启动,增至额定出力。在流入调压井流量最大时,四台机组突甩负荷,复核调压井涌波第二幅值,可能出现调压井最低涌波(小糙率组合)。组合工况ZH4:上库为死水位(469.0m),下游正常尾水位(142.2m),原三台机组额定出力。新机组正常启动,增至额定出力,在调压井水位最高时,四台机组突甩负荷,复核调压井涌波第二幅值,可能出现调压井最低涌波(小糙率组合)。工况ZH1、工况ZH2为校核调压井最高涌波的组合工况;工况ZH3、工况ZH4为校核调压井最低涌波的组合工况。“水力模型试验”复核结果见表4、表5。从表4、表5可以看出:可能发生的组合工况下,调压井的最高涌波和最低涌波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另外,由于在机组甩负荷的同时,调压阀同时开启,所以组合工况下的最高涌波及最低涌波和常规工况相差不大。
3设计结论
根据相关计算及试验数据结果,最终确定绿水河水电站增容改造工程调压井的具体尺寸,见表6。绿水河水电站增容改造工程于2013年6月发电以来,各项设计指标均与电站实际运行基本吻合。为了对调压井改造设计的验证,电站以现场具备条件按“计算工况C及工况D”进行实际操作,调压井下室最低涌波水位约为457.00m,与设计最低涌波值偏差不大,实际运行在设计可控范围。绿水河水电站调压井改造设计充分利用了水力试验成果,使设计参数的确定更具有科学依据,从而使绿水河调压井改造设计更宏观经济期刊合理、可靠。
作者:李海涛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