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做出独立的判断
长期以来,报纸编辑都是被动地等着记者交稿后再进行“来料加工”,这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是不可取的。夏衍曾指出:“主动的编辑,自己主动找题目,主动找作者,主动根据宣传需要安排版面;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作者来什么登什么。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5]报纸编辑家应兼具编辑家和新闻家的学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文章《拐点》[6]就得益于编辑对一个信息碎片的敏锐判断。它是一篇关于2012年9月15日的西安打砸游行时对一个年轻人的专访,它的主编徐百柯说之前冰点周刊找寻打砸事件的报道亮点未果,直到编辑在网上看到这个照片:一个年轻人在路口举着一个牌子:“前方砸车,日车掉头”。这个照片让编辑找到了报道的出口———这个提醒日系车主掉头的拐点,足以对抗狂热和丑陋的拐点。通过网络,编辑终于在人人网上寻到照片主人公的个人信息,与他取得联系后进行当面采访,形成一篇成功的独家深度报道,引起巨大反响。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不代表被网络牵着鼻子走,失去自己的判断力。编辑一定要形成自己一套完善的新闻业务理念,用专业主义要求自己,通过编前会等形式,和记者共同商量报道方案,并对稿件的修改提出意见。
二、高水平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信息碎片化时代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变得碎片化,很难有一个全面的、有联系的观点。信息碎片化时代需要对信息的深度挖掘。报纸对新闻的追求不应是简单的数量,而应该从多方面展开报道,作出有深度的东西,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提升报纸的魅力。这就要求报纸的编辑必须具备出色的新闻策划水平。面对新闻事件,编辑要作出深入的判断:它的新闻价值在哪里?它背后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有什么规范或者不足?……敏锐的观察力会提高新闻稿件的价值。通过新闻策划,报纸编辑将信息所包含的延伸内容挖掘出来,制作出新的新闻产品。像喻国明教授说的那样,媒介要给“承受浅层信息超载压力的焦灼中的人们提供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更加经济节省”。[7]《南方周末》在新闻发掘和策划方面,一直做的很出色。针对“网络反腐”事件频发,《南方周末》把关注点放到“网络反腐”的运作上,讲述了当今中国式反腐就是“政治内斗+媒体炒作+网民狂欢=贪官倒台”。[8]文中详述不同的反腐手段,直指“网络反腐”现象背后的制度缺失,引人深思。
三、优化报纸版面设计,适应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
碎片化信息时代导致读者的碎片化阅读成为趋势,这对报纸内容的编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在版面的编排上,要尽量适应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处理,使读者更能有效阅读。尤其是长篇报道更要注意这一点。首先,在标题的制作上,标题要准确简练表达出稿件的内容,尽量用最少的字作出精彩的标题。美国报纸专门有一种锤题(hammerhead),[9]这种标题往往只由一两个大字号的单词组成,像一记锤子一样重重敲在读者心上。其次,在内容的表达上,也要尽量迎合读者的碎片化阅实务探索—新闻教育135读需求。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举玺教授多次提到,新闻写作要注意“短句子,短段落,多用动词”。[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调查后发现,读者在500—600字长的阅读后,逐渐产生疲劳感。[11]无论是段落长度,还是具体小节的篇幅,都应该适度,必要时可以用小标题进行分隔。张举玺教授的游记通讯《列宁山庄春游记》[12]就很好地贯彻了“短句子,短段落,多用动词”的理念。文章5000余字,但是段落和句子的设置非常短,且用简练的词句进行场景转换,十分方便读者阅读。比如“我们走进一道铁门”这句话就是一个段落,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画面。通篇阅读下来,竟没有疲倦之意。
四、做好信息“把关人”,用专业眼光加工信息
信息碎片化时代,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并不能阻拦所有的有害信息。这方面,报纸具有先天的优势。报纸编辑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信息源和信息发布等方面严格把关。在信息源上,审核信息真伪是编辑必须做的工作。不仅要求信息真实,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一味追求新鲜刺激;其次在信息的发布中,也不能忽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有的报社为了抢新闻把猜测当成现实,甚至不经审核就发布出去,这种做法最终会失去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报纸的编辑应当是报纸全局性的把控者,对信息的选择和新闻的策划起着核心作用。编辑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产过程,在主体意识的引领之下,使自己的编辑实践成为创造性的文化活动。[13]一个反面例子就是误传金庸去世的消息。2010年12月,网上流传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体积水,于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事后证明这是一则假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认证微博未经核实就转发了这条消息,产生恶劣影响,结果《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刘新宇引咎辞职,编辑邓丽虹被辞退。
五、编辑自身人格的塑造提升报纸公信力
一位优秀的编辑,甚至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鲁迅、邹韬奋、张元济等都是编辑中的楷模,他们淡泊名利,爱憎分明,以高水平的编辑创作能力为社会进步做出努力。具体说来,编辑的人格内涵应包括高尚的道德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文化素养等。当下,依然有一大批优秀的编辑活跃在一线,他们高尚的人格无形中影响着所在报纸的公信力。《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成功就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编辑队伍。《中国青年报》副总编周志春曾说:“《冰点周刊》的记者有跌坐在半山腰喘息的经历,有和老鼠、跳蚤整夜为伴的经历,有自掏腰包往老百姓粗碗里添点荤腥的经历,有在油灯下和父老乡亲彻夜长谈相向催泪的经历。”[14]正是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编辑和记者创造了《冰点周刊》的成功。他们关心社会疾苦,连接地气,以专业的精神对待新闻,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也在报界拥有了良好的口碑。
六、结语
在信息碎片化环境下,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专业主义,以其精练的编辑策划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挑选有价值的东西,并挖掘新闻现象背后的深层新闻,做出自己的特色,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独树一帜。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还有很多,比如严格的政治素养,敏锐的读者意识,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等。而且一份财政经济期刊报纸要获得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编辑发挥主体作用,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与新媒体的合作共赢等。
作者:朱立芳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