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分析

摘要:加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能够为民族团结教育增力和增效。民族团结心理教育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和世界观、认识民族团结的心理过程、健全和完善个性人格、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掌握族际交往的技巧。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可通过独立设置课程、相关学科渗透、班级管理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等途径来加以实施。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心理教育

1“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概念的界定

1.1“心理教育”的概念

心理教育即以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校心理教育概念的外延至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为了发挥大脑的潜力,后者是为了防止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大脑的侵袭。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做得相对较好,因为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硬性要求,规定了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和评价要求。所以,有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教育划等号,显然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并非都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它更多是通过环境的创设、气氛的营造、活动的开展等隐性课程来加以实施。

1.2“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概念

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就是将心理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即心理教育主动配合民族团结教育,给民族团结教育增力,使民族团结教育做得更好、效率更高。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另一种解释为心理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到底哪一种解释更为恰当,其实不必认真探究,因为两种解释都不可否认,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突出目标是民族团结教育,心理教育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载体。

2提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依据

2.1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1]。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明确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1]

2.2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动荡,特别是国内“三股势力”对校园渗透脚步的加快,民族团结教育也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2.3依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契合性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和心理教育虽然各自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它们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服务或服从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其次,民族团结教育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再次,民族团结教育如借鉴和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2]。

3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3.1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观即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原理和本质的理解。由于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心理观与世界观一样,也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心理学中的“心理”与哲学中的“精神”或“意识”概念基本相同。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一样,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不依赖于物质实在的,甚至认为心理现象是世界的唯一存在。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样,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物质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科学的心理观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科学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正常的大脑,二是客观现实的刺激。在心理教育中,我们要从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分析入手,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对心理活动发生的机制有透彻的理解,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科学论断深信不疑,从而,为巩固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心理学基础。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我们要十分重视世界观对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影响和作用。世界观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为必然受到其世界观的支配。当前,“三股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青少年灌输极端宗教思想。他们竭力地宣扬“灵魂”的存在,鼓吹“灵魂永存”、“灵魂可转世”等谬论,其险恶用心就是企图利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蒙蔽青少年的双眼,让青少年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们从事暴力恐怖等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如果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可以提高他们抵御极端宗教拉拢和腐蚀的免疫力。因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而无神论者是不会接受任何宗教思想的,极端宗教势力则更无可乘之机。

3.2让大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心理过程

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结合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向大学生阐明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从而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民族团结的心理系统。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的,且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亦然。认知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一个人要做到民族团结,首先要对民族团结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好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踊跃参与相关活动,积极思考,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以及“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情感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桥梁”。民族团结从认识转化为行动必须经过情感的催化。所以,大学生民族团结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思维阶段,还必须增加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此,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情商,增强民族团结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意志过程是民族团结的心理目标。意志是与复杂行动相伴随的心理活动,任何有困难的随意行动都需要意志的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大学生形成民族团结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毅力和恒心,促进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3让大学生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格也叫个性心理差异,即心理过程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特点。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在支配因素,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式和性质。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须做到:第一,要激发他们民族团结的需要和动机;第二,要塑造他们与民族团结相适应的性格特征;第三,要培养他们实施民族团结的应用能力;第四,要提升他们民族团结的自我意识水平。

3.4让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斯大林的这段文字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对“民族”这一概念最完整的解释。由此可见,民族这个共同体是由五个共同特征所支撑的,其中,“共同心理素质”亦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既然各民族存在心理特征的差异,我们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就不能无视这个差异。如果一味地强调全人类或中华民族的心理共性,忽视每个具体民族的心理个性,必然会在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时缺乏针对性,从而使民族团结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学习民族学、民族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我国各民族的心理特征有基本的了解,为民族团结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5让大学生掌握族际交往的技巧

交往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和发展友谊的前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须建立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除具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族际交往技巧的专门指导。比如,在族际交往中,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否则,就容易因误会而产生隔阂,甚至矛盾。

4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具体策略

4.1独立开设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向大学生系统传授民族团结心理学知识。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列,如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交往心理学等;假如受条件限制,不能以课程群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也可以只开设“民族团结心理学”课程,将上述教学内容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程既可以开成必修课,也可以开成选修课。

4.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族团结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助推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达成。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那些民族团结意识淡漠、民族团结情感麻木、民族团结意志薄弱者,大多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心理教育,首先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要增加一条重要标准———“能够与各民族和谐相处”。要让每个大学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假如不能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拒绝与其他民族交往、人为地制造民族隔阂与矛盾,不仅仅是思想政治问题,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切实加以改变。其次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民族团结心理”章节,对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和发展规律作深入的分析,否则,不足以凸显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4.3在班级工作中贯穿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内容

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也应重视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要刻意地营造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浓厚氛围,促进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形成。比如,可开展民汉学生“结对子”活动,使民汉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让各族学生互相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让各族学生混合居住,以增进各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努力缩短心理距离;经常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让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介绍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风俗习惯、英雄人物、巅峰之作,并穿插民族才艺表演,使各族学生产生相互欣赏和敬佩之情。

4.4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以作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举办民族团结教育心理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团结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性;组建民族团结心理社团,以发挥学生在民族团结心理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办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心理剧汇演,以增强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心理小课题研究,以引导学生对民族团结心理的认识向更加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期刊投稿[1]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8,12.

[2]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9):51-52.

[3]何润.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J].民族研究,1998(6):4-12.

作者:殷剑平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60537.html

    相关专题:法学杂志 河南农业科学


    上一篇: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控制与防范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