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汉语知识运用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一、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的系统体现

(一)文字教学中古汉字形体的利用

合体字必须掌握偏旁的特征,从而理解以此偏旁组成的一系列汉字。如“月”作偏旁在字的左边或下边,古形体是“”,形象地表示出大块的肉,这样再来理解其偏旁义“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或器官”,就容易了,而借助形体知识同时可以联系一组字,至于理解“腰、背、脚、腿、肝、肾、脸”等就没问题了。不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语义类属,也可借助部件的古形体找到彼此的关联。如“拿、打、看、采、教、有、弄”都与“手”有关,从字形看,学生能明白“拿、打”,其余几个就不好理解了,如果画出这些汉字中与“手”相关的部件的古形体“”,就一目了然。汉字造字之初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义。通过汉字古形体可以理解汉字的文化义,反过来能促进对汉字的理解。比如,“逐”、“采”是原始渔猎生活和采摘生活的体现。“册”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书籍材料是竹木简。在区分形近字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古字形,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如休与体“,休息”经常会写成“体息”,那么直接给出古形体“”,解释其构成为“人靠在树上”,即为休息,这样加深理解就不会弄错了。

(二)词汇教学中古义的探究

对于直接使用的文言词语毋庸置疑是要对该词做出解释。有些词语因为语素还保留古义,这时应当先对该语素进行说明,再分析整体词义,就更好理解了。先看直接含有文言字词的句子,例如:(1)人们在用电话进行交际活动时,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断句为“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这是因为不理解“者”的意思。这时需要解释“者”是文言用法,意为“……的人”,并说明“者”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乐观者”、“想参加者”等。又如:(2)绿色消费品以其健康、节能、无污染等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其余”,没有想到该词的文言义“它的”。文言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极少数,不少文言字词作为构词语素组成新词,其古义仍保留在构词语素之中,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要了解语素的具体古义,如:“大快人心”、“久闻大名”两个成语,其中的“快”和“闻”都是古义,意思分别为“高兴”与“听”,与现代的常用义“速度快”“、嗅”相差甚远。

(三)句子教学中的古代语法的简要说明

在句子中,虚词的作用很重要,留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往往影响他们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句子中还保留了个别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体现了一定的文言语法现象,所以要使学生了解虚词的使用问题,在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了解,提高汉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于+名词/动词性短语”,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做补语,表示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3)忠诚于国家是“义”,忠实于朋友也是“义”。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还有个高于“才”和“貌”的“义”字,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4)中国人常说: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怎样努力也不会成为你的,一切取决于有没有缘分。(5)倒贴“福”字的习惯起源于明朝。以上例句,例(3)“(忠诚)于国家”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高)于‘才’和‘貌’”中的“于”引进比较的对象;例(4)“(取决)于有没有缘分”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例(5)“起源于明朝”中的“于”引进行为的时间。在古代汉语中,“数词+量词”用在名词后表示物量,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例如:(6)(银子)埋好以后还不放心,他又在旁边竖了一个牌子,上边写了七个大字“此地无银三百两”。句中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数量短语“三百两”放在名词“银”的后面,表示“银”的数量。现代汉语则应表述为“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二、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应把握的原则

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我们应注意,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因此,必须准确找出古今汉语中的某种联系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针对性,解决主要问题

首先,要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古代汉语知识,通过疏解疑点排除留学生理解汉语的障碍。其次,为了巩固这些内容,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现代汉语练习,这些练习也应有针对性。比如上文第二部分“于”的古代汉语用法,我们可以找出现代汉语中几个相关的例句,例如:(7)鲁迅生于绍兴。鲁迅生于1881年。(8)他做的事有益于群众。(9)今年的物价高于去年。(10)他受聘于一家外企。(他被一家外企聘用)以上例句针对性强,前三句分别对应古代汉语介词“于”的三种用法: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间接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第四句“于”的用法表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能还没有学习到,那么可以通过括号中的同义句式理解“于”,让学生明白“于”是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样,通过讲解的针对性和练习的针对性,“于”的四种用法就容易掌握。

(二)力求简单且明白易懂

尽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少量古汉语知识影响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借题发挥,深入展开,大讲特讲古代汉语知识,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外国留学生,最好的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例句,将其中的汉语本体知识钻研透彻,深入浅出以最简单的话语和明白晓畅的形式表述出来。上文展示汉字的古文字形体,本身就是利用汉字象形的特征使留学生从形体上识别意义,增强可懂性。词义的讲解应做到简单明了,以“者”为例,先看以下例句:(11)电影明星有很多的崇拜者。(12)在这次事故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以上例句中的“者”都指人。同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可以说明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不少是“V+者”形式构成的词,都用来表示一类人,如记者、作者、读者、编者等。

(三)注重实用价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是我们始终要把握的原则。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偏旁的学习就很有实用性,学生只要掌握偏旁义,就可以类推以此偏旁组成的其他字,尤其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就可以借助偏旁推测词义,对扫清阅读障碍还是很有用处的。例如:(13)他踹了那个人一下。(14)在金陵饭店的顶端,你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15)这种照相机的零件是用钛做的。例(13)中的“踹”、例(14)中的“瞰”和例(15)中的“钛”较难,我们便可以利用偏旁推测它们分别与脚、眼和金属有关。以上简要谈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古代汉语现象,并且说明了我们如何去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每位教师都要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王美华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汉语知识运用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53790.html

    相关专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上一篇: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下一篇:双向翻译与当代意识释解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