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课程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老师。可以说老师怎么教,学生便怎样学。而许多老师教学的理念是传授知识为主,一谈到能力就感到无从下手,这就直接导致在教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目前的填鸭式教学,尽管现在一些学校注意到这一点,开始进行探究式学习,由于老师指导不具体,也导致效果不甚理想。本人在从事了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多年中,我逐渐从教学中领悟到一些东西,那就是历史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即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但能力培养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体的训练。就历史教学而言,要使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做到:
1教师注重树立创新意识
(1)要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摒弃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所谓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能力。(2)要改变历史课就是以故事为主的教学观念。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变历史教学为故事课。追求历史的故事性,忽视了历史课的史料性、辩证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炼时代的精华,让学生在学历史时创新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3)要改变教师“诵经式”的一言堂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创新观念。应试教学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当收音机,而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主,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4)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他,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通过学习,注意总绪前人的教训、成功,为当今现实当好参谋,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统一。(5)要善于通过历史教学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为了学历史而历史,要通过学习历史去发现历史、研究历史,解决当今的问题。通过学习历史课,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归纳中去领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当今社会哪些是应该去吸取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就以改革而言,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区别。今天的改革与之相比根本点在哪里?通过活生生的历史镜头,让学生们在充分认识中去解剖社会,解剖历史。在历史的歌谣中唱出一首首新歌。(6)要改变单一的学科教学为结合性的、多功能性的、多层面的教学。历史学科不仅仅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它还其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其他功能。例如:政治科的认识论,语文学科的综合分析性,地理学科的地图知识等,有广泛的包容性。所以历史教学应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历史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历史课的心态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告诉我们: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人性,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快乐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给予老师的应该是“阳光心态,温馨家园”,给予学生的应该是“愉悦快乐的学习乐园”,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让全体师生快乐地生括工作”。历史教学就应该给学生一种愉悦快乐的阳光心态,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在历史学习中完美自己的人格心态的同时,去追求知识。教学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人对任何事物的追求取决于对该事物产生的一种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是学习的第一要素。达尔文说:“就我记得我在学习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兴趣这个发动机去驱动学生自觉学习历史。在教学中开展多种趣味性的活动,例如放电形,通过一个画面、一个情节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学生自编或新编故事、窝言,让学生交流学习历史的心得,要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通过各类教学活动,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一种艺术的求知。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历史教学要掌握一定的美育知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亦是用美好的情操启发学生为美好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应学习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知识,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懂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创造,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在课内外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奖、创造美。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应重视并具备以下三种审美教育能力:1.通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努力挖掘历史课教学内容的社会美,通过借用艺术美形式来表现,如利用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等艺术形象,用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或开设美学选修课,很受学生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可组织学生开展对美的鉴赏和评价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郊游,以提高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陶冶健康的情操。组织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3.历史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给学生树立美的形象,力求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举止,规范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正派的作风,整洁美观的衣着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着美育的良好作用。总之,历史教学通过教师的观念的创新,注重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真正达到历史课教学的历史性、思想性、审美性、知识性的教学目的。
作者:史学梅 单位: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三中学
第二篇
导入式教学方法是在上课伊始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导入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欣赏歌曲导入、轶闻趣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1],对于不同学科,教学导入的形式也是不同的。相关资料表明,导入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质量质的飞越。本文从导入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出发,探究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式教学方法。
1导入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1安定学生学习情绪:教学课堂开始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集中在课下休息的活动上,上课铃声很难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换注意力,这导致学生很难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导入的运用通过教师的语言导入或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导入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上课伊始便形成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以此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1.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式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导入式教学的方法。这样便可以实现课前导入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导入效果,让学生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便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2]。1.3明确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式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的明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播放,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观赏教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带着教学目标跟随教师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知识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地学习,提高其学习质量。1.4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根据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简短视频展示,生动地体现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2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式教学方法
导入式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下介绍适合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方法。
2.1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叙述故事导入课堂内容,讲故事与生硬地讲解知识比较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伊始便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由兴趣出发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因此,故事导入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讲述学生喜爱的故事,从而调动课堂气氛[3]。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为学生介绍孙中山黄花岗起义的事件,介绍孙中山的个人简介,让学生们对孙中山具备基本的了解,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引入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探索欲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2歌曲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课前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前,教师便可以通过歌曲导入法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找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进行播放,《三国演义》作为妇孺皆知的电视连续剧,学生在听到这首歌曲时,难免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和典故:诸葛亮的聪慧、张飞的勇猛、关羽的仁义、刘备的善良、曹操的奸诈等等。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便更加期待了解有关内容,从历史课堂中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
2.3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是通过相关视频播放导入课堂。例如:在对抗日战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京南京》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抗日时期的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操和日本士兵的残酷冷血,让学生带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学习知识,探究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包含的事件等等,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举起手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从中了解抗日战争中农村人民在武器有限的情况下,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抗日的。以此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中伟大革命先烈的聪明智慧的探究欲望,也帮助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学生在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勇气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3总结
综上所述,导入式教学模式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枯燥,而导入式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进行课堂导入,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丰富教学手段,让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教”与“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王常启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我设计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2)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请你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问题,不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相互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如何完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过渡?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要采取相应地训练形式。使学生成为“会学”的人,如作业布置、历史知识竞赛、课堂问题的讨论、知识的抢答与学习探究等。如学习与探究《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我采取了“明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讨论交流—总结—评比”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中探究学习方式,总结学习经验,训练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中,我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线索,另一方面启发与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同类性质历史事件。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比较英国美国政治体制的异同?为什么美国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历史事件,如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苏、美发展的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归纳、概括、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具体表现,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内化的基本形式上是作各种卷子,这对于培养学生记忆力和巩固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家里碰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感,从而丧失学习主动性,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业布置上力求使之具有开放性。一是撰写历史小论文。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让学生围绕秦始皇的功与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思考,然后自拟题目撰写成论文。二是编写历史小报。学生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处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三是组织社会调查。如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拟定题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自愿结合,通过走访亲戚、朋友、邻居、社区等搜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四是表格式作业,可将某些知识条理化。五是阅读材料解答问题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唐代名臣魏征曾说:“以古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治兴衰。”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专研课标,研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交流、去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双基”的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如《伐无道,诛暴秦》,我根据史实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这样一个探究问题:秦朝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并就此展开讨论。学生非常踊跃,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很多,无论哪种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崔明花 单位:图们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