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极为关注,国内外也有很多学校实训基地的成功经验。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实质是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又如,为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投资,美国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保障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教学机制不配套,合作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国内高职院校金保专业实训基地难以展开,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更加难以发展。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多是在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校企衔接不紧密、实习实训效果不佳等,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辅助校内实践教学模式。金融保险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要,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教育大大的滞后于金融保险业务的发展,这就背离了现代金融保险领域的发展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基地的建设也逐步在标准化。从我校的数据也不难看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领导人的觉悟提高,学校办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无不促使其在发展,使企业与学校达到共赢。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建设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资金不足、制度不全、形同虚设等。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分析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有:1.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主体分散,企业和高校问围绕学生实训教学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从而影响学生在校外实训教学进程的有效展开。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学时间与校外实训时间相冲突;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数量多,校外实训基地少,供需不匹配。2.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不能与时俱进。由于专业教师在校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由于金融相关企业具有保密需要,专业教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也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金融保险专业的技能教学多为软技能,也称隐性技能,不同于注重硬技能或动作技能的工科类专业实训,难以量化和物化,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和体系,这些因素无不都在阻碍本专业教师更好地投入到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训中去。3.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难与企业实践相衔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依然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辅之以实训课程,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企业就会调整实训时间、实训内容等,而学校无法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导致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无法与企业相适宜。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分析
1.重视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开始。首先,要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校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训练基地。目前,学校普遍比较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却忽略了其高成本、效率低的因素,并且其不能涵盖所有课程需要,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次,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与基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学校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落实经费保障,积极出台相关制度。2.与企业并轨,加强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一边完成企业挂职锻炼的任务,一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将企业最新的资讯、管理方法等运用到教学当中,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考虑到金融行业相关企业的保密性,可以要求进企业锻炼的教师签订保密协议,以保护企业利益,从而使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3.以企业实践为主导,设置相关金融保险专业实践课程,以实现企业实训校园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更要加大力度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的实践课程,使学生满足企业要求,能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同时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达到双赢。在相关实践课程设置上,甚至可以直接拿企业项目来做,以真正达到实训效果。每门实践课程设置详细的实训计划,配备相应的实训教材,并制定科学的实训考核办法,使整个实训系统化。
作者:赵晶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相关专题:福建体育科技投稿邮箱 可持续发展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