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自觉调动全身的感官和认知,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从而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这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答案就是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内心产生了兴趣,这样必然会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因此,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问题纳入考虑范围,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穿插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开展一些趣味实验来辅助理论知识的讲解;在选择教学用语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幽默风趣,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语言等等。通过这些小细节的改变,可以令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比较轻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到“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开讲之前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拿出两只瓶子,其中一瓶是清水,一瓶是盐水,接下来把两片相同的马铃薯片分别放入两个瓶子之中。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发现,清水瓶子中的马铃薯片膨胀了起来,而盐水中的马铃薯片则变小了。把两片马铃薯片拿出来仔细观察,结果发现清水中的马铃薯片不但变大了,而且非常坚硬,相反,泡在盐水中的马铃薯片不但变小了,而且也变得软软的。面对这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纷纷来了兴趣。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学生开始翻书查资料,最后弄清楚了原来是细胞的吸水失水原理导致的这个现象。透过这个实验,学生理解了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不仅如此,很多学生还联想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例如腌菜。就在这时,班级有个学生突发奇想说道:“采摘下来的鲜花因为花枝细胞失水最后枯萎了,如果把花枝用火烫一下,使得花枝的细胞遭到破坏,水分被长久地封在细胞中,这样鲜花是不是就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鲜艳呢?”听到这个颇有创意的想法,笔者感到很欣慰,于是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下做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就这样,由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而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创新的思维源泉也被有效地打开了,从而实现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次有效提升。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大多数的知识学习都是在课堂环境下完成的。与其他的教学形式相比,课堂教学具有效率高、便于组织和调节等优点,但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学环节封闭,教学形式选择性较小。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问题,从而会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改变单一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显得不再那么封闭单一。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光合作用”的问题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植物园的视频资料。透过视频,学生看到了春色满园、鸟语花香的景象,看到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植物,看到了小鸟、蝴蝶、各种昆虫在花草间来回穿梭。就这样,坐在课堂上,学生犹如进入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这时候,教师再顺势引出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下变得异常活跃,大家纷纷在下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问题和看法,可以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学习氛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学科自身的要求,又是学生自身能力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让传统的生物学科能够散发出创新的魅力。
作者:车玉芹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