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证制具有两面性
1.职业资格证书固然是重要的,它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尤其在目前人才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从长远看,国家实行“双证书”就业制度,也要求每个求职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做法也符合国际惯例,当前许多外企在招聘人才时,也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前提条件。2.但是双证制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限性,仅有职业资格证书是不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着力追求提高职业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时,不要忘记人的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即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为其提供智力支持。面对这一局限性,则需要聘请学院及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时淘汰或更新不符合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能在日益更新的新形势下,立于大的潮流当中。另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需要改革教学工作量只与课时相关,而与质量不相关的评价方法,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力不从心的压力,力求双收益的原则。力争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地成为课程的有力号召者,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一位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二、其他方面的管理方法
1.为了更好地进行双方有效的依附与结合,除了在院校建立课题小组等措施外,也要正确地实施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转变社会传统思想观念,加强监督管理行为,除完善内部制度外,也应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制度。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教师的授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深化系统,健全保障体系。2.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推行大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实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实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逐步实现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制定好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大纲,落实到课堂,做好职业鉴定,搞好教育重点改革,抓好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3.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笔者认为,院校在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专业人才,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并给予创新奖励[2]。4.高等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等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也可以尝试这种模式。高等院校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校内实训为落脚点,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为突破口,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会计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教学实践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衔接起来,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3]。综上所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积极推行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会计专业教学制度改革是不容回避的义务。就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具体要求,结合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笔者认为,“双证通融”更适合作为学校教学改革重要举措和达到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双证融通的实质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首先应该制定统一而完整的职业标准。它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系统化,根据职业需要改革课程,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要求学习适用的理论知识,开发课程学习情境,摒弃传统的纯理论,积极创新,使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双证融通就成了教育的本质要求[4]。
三、双证融通的模式
1.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应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者发展目标的融通。如果课程标准不能适应职业标准的要求,毕业证书就无法与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融通。因此,双证融通的实质是两种标准的融通,而两种标准的融通又依赖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融通。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5]。2.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为了使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评价方式应保持自己的特色。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是由国家认定的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因此,仅就知识要求而言,学校的考核一般可以兼容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但技能考核仅凭答卷是不能满足要求的[6]。3.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而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的,两种标准的融通客观上也要求双方管理者的沟通。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建立起一种经常性的沟通机制,是实现社会管理协调的重要形式。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7]。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考试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资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资产基本制度与政策、经营与管理、估价理论与方法、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双证融通当然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条件、设施、思想观念等,但相对来说更完善。
作者:丁波 高尚 王强 郑爱丽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