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定义
1963年日本学者梅槕忠夫最早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给出信息化定义,指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1].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丰富.2005年底,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工作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并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就业信息的产生、传递、利用和管理诸环节实现全方位地为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和高校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及时性、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3].
2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教育也比较成熟,再加上国外计算机领域起步比较早,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快,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比我国领先很多,国内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从时间节点和服务特点方面看,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2.1信息发布阶段(1998-2001)
受网络技术和具体就业政策的制约,仅仅是一个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页面和功能大都非常简单,大多是静态化网页.在此阶段,用人单位通过传真、信件、电子邮件把招聘信息发给学校就业部门,学校就业部门在就业网站上发布,学生可以在上面浏览招聘信息.2000年开通的清华大学网络招聘系统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此阶段的特点是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如图1)
2.2信息管理阶段(2002-2010)
随着信息技术、就业指导工作的拓展和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就业指导网站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各大高校的网站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往往1—2年就会更新一个网站版本,新的网站通常功能都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可通过高校就业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并查询对方的信息,高校可以对就业信息进行管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华南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和深圳汉码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等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和具有一定的管理功能.(如图2)2.
3信息服务阶段(2011———)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等成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主题.以全面提供信息服务为建设目标,提倡应用后台化,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互动的、个性化和及时的信息及服务支撑.用人单位和学生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化平台获得个性化可定制的服务.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如图3)3当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普及,国内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高校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就业信息化平台,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重视度不够,就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随着教育部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就业信息化重视还不够,目前就业信息化专职人员匮乏,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就业信息化工作人员,大多由网络中心工作人员或学生兼管,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开拓性意义,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就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才可以更加完善,同时可以帮助高校优化管理机制和课程改革,合理设置专业,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2重应用轻理论,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的研究
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具体开发应用的比较多,但基本只停留在普通应用层面,大多只注重新闻发布和招聘管理功能,平台建设缺乏系统性,对利用就业信息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创业、职业生涯教育、信息反馈和个性化咨询的研究非常少.
3.3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无法共享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高校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大多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系统,高校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高校数据链(招生→教务和学生管理→就业→校友)数据和信息被孤立于所属部门或建设单位内,不能被广泛的访问和使用,无法最大化发挥信息价值,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不能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对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提供有效地支持.
3.4系统的管理维护困难,不便于二次开发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对就业信息化的重视,各高校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系统,目前主流的构建平台的方法有2种:1.部分有研发实力的学校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高校就业信息人员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然后与网络中心或计算机高年级学生共同开发,目前中山大学就业信息网,华南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业信息网就是采用该种模式建立的;2.采用购买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系统,像深圳汉码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等.不管采用那种方法构建平台,基本上都是采用B/S结构,ASP.NET、JSP或PHP搭建平台,随着时间推移和应用深度逐步加大、系统管理维护的复杂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维护工作的专业度要求也在越来越高,使得就业信息人员是疲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真正关注于核心业务.购买就业系统的高校,由于系统程序被开发公司封装,还面临无法进行二次个性化开发的问题.
4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加大投入
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挑战,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就业信息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乃至高校本身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就业信息系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5],建立一只具有较强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就业信息化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就业信息化应用的研究,在加大研究就业管理、招聘系统、创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应用的同时,增加个性化和可定制业务在就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满足大学生全方位、个性化和可定制的就业信息服务.
4.2宏观规划,统一数据标准,共享数据资源
从全校层面出发,沟通和协调高校数据链有关部门(招生、教务、学生管理、就业和校友等),制定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接口规范,允许不同系统用户之间能够互相进行高效的访问;建立高校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实现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6],彻底消除信息“孤岛”.4.3加强新技术应用,应用和开发分离,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和WEB2.0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云技术和WEB2.0技术应用到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它可以克服传统软件开发中面临的困难: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建设维护成本高、项目二次开发生产力无法提升;第二,可以实现应用和开发的分离,就业信息工作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应用的研发,而不需要关心应用实现的底层实现[7],实现了系统开发的模块化、高效性、可共用和可定制;第三,为我们开发可定制和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5结束语
工业4.0时代,就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一方面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对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融合了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个性化咨询等系统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的发展,如何运用云技术实现就业信息的个性化和可定制服务是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蒋鹏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