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
1.严格的学分管理办法
美国的全日制教育学专业硕士学制时长为一年半到两年不等,一般实行秋、冬、春三学期制度,学校通过严格的学分管理手段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意识,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一个学期期初的选课分值要达到11个学分左右,学期末通过各课程的考核必须获得至少8个学分,每一项主要的硕士计划课程研究生阶段全部修完要达到45个学分左右,对于学分规定的毕业要求,即便有1个学分不足也不允许颁发学位证书。对于学分不足的科目,学生要主动在下学期进行补修,并且施行“有偿补修”制度,每一门课程的补修按照学费的要求进行计算缴纳,如果再修不过补修费用会自动叠加,课程补修最多延迟到第三年。并且针对专业硕士的实习环节也同样纳入学费制度,每一项课程计划都会为学生安排实习,付之一相应的分数,实习学分未达到要求者不予毕业。在美国的研究生院还有一项更为苛刻的规定,如果有考试作弊或者论文剽窃现象发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社区工作满40小时并取消1/4学期的学分。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2.多元的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从学生选择的角度讲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美国的高校把研究生的课程按大门类进行划分,每个大门类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例如大多数教科院都会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和教师教育等大门类课程,教育社会学门类下又会分为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与解释、变量研究等必修课程,城市教育、教育与经济、教育语言、高等教育史、杜威教育哲学等选修课程;教育政策学门类下分为学校改革史、学校组织分析等必修课程,认知与学习、学校基础上的决策、教育解放等选修课程;教师教育门类下分为教学研究、课程介绍等必修课程,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移民学生教育、阅读中的倾向等选修课程。从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比重非常大,选修课程涉及到的方向非常广泛也非常具体,课程的开设可以顾及到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并且这些选修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美国专业硕士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方法论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实际观察和具体操作,这种教学目标明确配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调动他们对知识主动获取的欲望,这些课程更关注的是学习和应用过程,而不是以简单的结果论英雄。
3.先进的PBL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中文意思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广泛推广开来,对于专业硕士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已产生出非常强烈的效果。PBL的教学原理是将学生放到有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扮演问题主动解决者的角色,直击多面的问题世界。美国各大教科院对PBL的应用已经走进成熟阶段,大致已形成了如下的实施流程:确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推导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总结反思。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更侧重于能力和情意,学生应当在制定工作中获取认同感,为教学的开始储备好学习动机;之后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也可以自主设定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交由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教学问题;问题确定之后,学生可以开展无约束的研讨,尽可能多的对问题进行理解性的阐述,期间任课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发言做判断和点评,学生之间也要保持倾听的态度,接着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整理和调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确定研究计划;接下来进入PBL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探究,学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并结合上一阶段的发言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期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防止学生盲目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方案进行全面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记录以准备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学生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症结
1.管理机制松弛
从目前我国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管理制度来讲,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专业硕士的管理办法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到课点名—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的传统研究生管理流程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已引入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操作起来的弹性非常大,教科院大都怀着“降低门槛,确保就业”的传统心理来处理专业硕士的学业,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具特色,也养成了专业硕士的懒惰心理,学生们应付过考核就万事大吉,很少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松弛的管理机制削弱了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单一
拿过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表可以发现,他们的专业课程与学术型的课程相差无几,教育哲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论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依然是他们课程的主打,那些实践性和前沿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寥寥无几。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学制本身就比学术型短,再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奉献给学术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也让专业硕士的培养风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选修课时所占比重很小,一般占全部课程的三成左右,这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的研究兴趣,并且选修课程的内容具体度不够,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使得教育学专业硕士面临“徒有虚名”的尴尬境地,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专业硕士没有在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校外教学实践,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受到质疑。
3.教学模式古板
我国教科院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本科的教学办法,“课本—黑板—笔记”的传统教学办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教授主讲,学生主听,考试主背的漩涡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很多教育学教授也想突破这种教学魔咒,但是屡战屡败,中国的专业硕士连初级的情境教学都难以适应,更别说复杂的PBL教学模式了,教授创造的问题情境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学生课下对问题的准备也是敷衍了事。专业硕士的观察力、分析力、批判力建立不起来,实践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研究生身上过分的“象牙塔气味”制约了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打造“术业”教师团队
根治学校问题,先从引路下手。调整高校教科院教育团队,是改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首要良方。蔡元培有言:“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既然国家要下大力气培养教育学科的专业型硕士,提高教育学人才的应用技能,那么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就要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我国的教科院就需要大批既能上台讲学术,也能下台攻实践的复合型现代化教师。对于专业硕士还在起步期的我国,要让高校教科院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组建“双导师”团队,即专业硕士既有校内导师,也有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传统导师,他依然承担着指导学生学术的任务,但是校内导师要定期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用理论进行纠正,并且校内导师要指导学生确定校外实践的课题,把控实践的进度和方向,这样也能提高导师自身的实践素养。校外导师要主动承担起专业硕士培养的重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让教育学学生认清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经常沟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三者要组成一个“术业”团队,让应用贯穿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2.开展研讨式教学
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教育、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就需要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参与研讨、交流、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如果在当前就急切的全盘引入美国的PBL教学模式是冒动的,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我们的教科院就先从基础开始,在教学中渗透研讨的元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做好能让学生们围成一周就座,教师走下讲台,坐到他们的中间,然后每节课教师抛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涉及教学实践的问题,摆脱课本的束缚,增强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不轻易对回答做出评判,以逐步提高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学院要大力增设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要求更要灵活多样,目的就是深层挖掘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其课题和讲课手段都由学生自己做主,点评工作也尽量交予学生,教师只起到点睛和指导作用就足够。研讨式教学也应当走出传统的教室,开发学术沙龙,创刊专业杂志,邀请国外讲师,组织校外对话等活动也是提高专业硕士应用能力的很好方式,逐步让我国的教育学专业硕士与国外接轨,实现未来的教育对话。
3.利用高校实践资源
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各大院校完全可以对教育学专业硕士开放自己的教育岗位,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留出一定的岗位和时间给专业硕士,方便他们在本校进行教育实践,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高校向教育学专业硕士全面推行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促进学生的学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是很好的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串联,学生在“三助”中可以深刻领悟所学的教育原理,并且科学地开发了自身的逻辑思维、应变思维、实用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未来投身社会的工作方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学校要组建研究生“三助”帮扶团队,学生的工作要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带领,工作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对所助工作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懂得工作流程,明了工作规定,坚持工作原则,逐渐培养起认真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三助”工作既要抓学生的技能,也要抓学生的道德,两者不可或缺。教育学专业硕士学生自身也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把兼职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杜绝偏颇现象的发生。并且兼职要与学生的论文联系在一起,专业硕士的论文要有明显的实践倾向、工作倾向,在论文中突出自身的工作经验、工作感悟、工作创意是必要之举。
综上分析,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征途还是漫长的,各高校教科院要注意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改进,注重引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认真总结对自身发展的启示,把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质量提高到新的层面,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基础知识牢、实践精神足、创新能力高的优秀教育学人才。
作者:徐巧娣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