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到来,新媒体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以其快捷性、互动性成为如今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当今网络环境日趋复杂,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及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日渐增加。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大学生生活学习在校园里,思想及价值观念都受到这两种文化的熏染。因此,探寻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以此为助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其概念包含“新”亦有“媒体”两者的结合。“新”的概念是针对“传统”而言,即新媒体是在新兴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媒体”意即其载体是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受众提供的一种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传播形态,同时影响着整个传播效果。第一,互动性。随着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为人手必备物件之一,著名的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在他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的观点里提到“媒介即人的延伸”,手机媒体无疑成为了这个时代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有人说,“手机已成为人体另一器官”,足见其普及性和重要性。手机作为新媒体目前为止运用最多的一种服务终端,为人际互动提供了便捷路径。第二,快速性。有数据显示,由于人手一部手机,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随地分享身边资讯、自己心情状态等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之一。第三,开放性。因为4G时代快捷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可以自由地搜索想要的信息。第四,多元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渠道而言都比以往更为复杂多元。

二、新媒体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利与弊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带来的优势

近年来,以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大学生作为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具有较高的接纳度,同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就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是新媒体的受益者。一方面,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外界资讯渠道变广,接受信息维度变得立体丰富,不再单纯依靠以往的实体书籍和报刊杂志了解外面世界;同时,自身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观点言论,以个人为主体的自媒体应运而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另一方面,从交互性而言,微博、微信、博客社区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友平台。以共同兴趣、价值观为基础的群体更为集中化、组群化,利于这一渠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快捷的路径。就教学而言,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互动性、快捷性的特点,使教育工作者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渗透给学生,通过展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身垂范,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就管理和建设而言,交互性的增加为师生之间及时互动提供平台,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状态,便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校园网,校园官方微博、微信是除校报、广播、课堂以外,学校信息发布及宣传思想的主要阵地,是传统媒体之外的主要补充渠道,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传统传播方式。因此,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就这一层面而言,积极做好新媒体的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与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舆情环境的复杂性。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已不再是曾经概念里的“象牙塔”,各种讯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并扩撒式传播,舆情环境复杂。在舆论环境里,鱼龙混杂,面对海量的信息流,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敏感且不够成熟的阶段,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如何在信息环境中辨别真假是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者及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因此,营造良好地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熏陶尤为重要。(2)新媒体带来的虚拟化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社团交往、人际交往与班级建设管理都带来了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益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微信、QQ群里视频、语音、文字等方式和学生聊天,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将有益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但同时新媒体本身的媒介特性为人际间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之处,麦克卢汉在其理论“媒介即讯息”中提到“媒介的内容或用途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他指出,媒介本身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甚至大于了媒介带来的内容。新媒体操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线下的交往呈现减弱趋势,所谓的“低头族”由此诞生,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虚拟社交而忽略人际互动,对于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弊端。(3)内容的同质化、庸俗化。因新媒体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快捷性、及时性,其发布内容易呈现同质化、庸俗化。人手一部智能手机,4G、WiFi网络全面覆盖,信息发布把控不严造成信息泛滥,污染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三、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一)严格做好把关人

高校网络新闻发布需要相关责任人严格把握信息内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来筛选主页新闻、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各二级部门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随时做好信息把控和筛选工作,平时在课堂、班会等场合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二)提高网络管理者和编辑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思辨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的输出者和管理者,校园网络编辑需要及时提高媒介素养,即提高政治敏感度、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审美意。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新闻编辑等业务培训,加强专业能力建设。除此之外,新媒体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更为复杂,因此高校网络管理者和编辑应当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加强网络风险意识。

(三)落实学生团队的管理建设

学生记者、编辑团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团体,他们担任着采集校园信息,文字、图片编辑,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发布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相关负责教师应当着重对学生记者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实行严格的新闻三审制,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

(四)加大网络硬件设备投入力度

校园网络硬件设备是校园网运作的基础,也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保障,网管中心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屏蔽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加强高校自身净化能力,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潜藏着危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就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而言,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其优势特性,又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媒体真正发挥其正向作用。

作者:冯艺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37301.html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公司名单 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建筑节能与采暖效益浅析
    下一篇: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