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生,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由于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他们普遍存在观点超前、思想前卫、行为特立独行等特点,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明显异于之前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好并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战胜各种心理障碍,避免受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实践证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自身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一定或多或少地会运用到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现阶段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和掌握心理学这一知识领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清晰认识学生在每一年龄阶段心理和性格各方面的特点,教师才会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的调整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如何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更好地运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如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情感、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它是保证教育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育工作者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动地了解和接触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教育工作者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这就需要教育心理学的参与,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工作的长远顺利发展。
2.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取的都是传统的课堂式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中教师掌握绝对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学生们都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收知识的灌输,不仅严重地削减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我国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选择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每个学校都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没有掌握学习的要领,几乎没有在学习上找到过自信心和成就感,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这些学生普遍地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采取指导式的教学方式是无用的,无益于教育效果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学习。教师还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由表及里地逐步掌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通常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而成绩很好的学生看起来像是“愚蠢的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兴趣、个人性格等。有资料显示,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学习成绩相差很大,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比智力更加促进学生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周轶 单位:河南大学
相关专题: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局 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