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家具设计专业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在“艺术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工业设计”三个专业中,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培养家具设计专业人才。现行家具设计教学模式,常常忽略家具设计体系的学科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延,缺乏跨学科资源之间整合以及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包括专业基础(设计启蒙)、专业设计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缺乏紧密的联系;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周课时多,学生自主创新时间少;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学生人数多、教学设施及实验条件不足、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差;“分散”式、“走马观花”式实习模式,实际动手能力少。设计创新实践是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需要在设计实践中锻炼,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包豪斯学院就曾提出“LearningByDoing”(在实践中学习)。目前国内普遍还是延用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材教学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结合教学还较少,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设计多停留在设计方案图纸层面,很少转化为产品,更少成为市场销售的商品。有些学校开始探索建立工作室、工作坊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合作,通过具体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但目前工作室普遍以“逐利”为主,商业性过强,往往忽视整体的人才培养,技能强的学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实践,而能力一般或者进步慢的学生机会却越来越少,两极分化明显。
2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家具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综合社会、文化、艺术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注重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叉融合,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需要大学内部和大学外部各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培养。在学校内部根据学生的成才需要,各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及各专业协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思想的融合。在学校与地区、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根据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实务性培养,促进与社会的融合,将政产学研的优势转化到人才培养的主体中。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
3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创办于1997年,以“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为原则。经过多年的学校内部的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外部与地方、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建立设计实践创新平台,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开放、集成、高效”的内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家具设计人才。
3.1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内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1)完善培养方案,学科交叉协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选修课程教学,选修课程占总课程50%。第一、二学年设置为设计启蒙和专业设计基础必修课程,第三学年开始除设置必修10门核心课程以外,兼顾人文、工学、艺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学科、相关专业进行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校内部交叉融合与协同培养。课程体系主包括造型、结构、技术、营销、管理、室内设计、文化传承等方向,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规划,可任意选择模块课程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完成既定学分即可毕业,课程达到规定开课人数即开课,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实行学生需求为主的开课需求。(2)强化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协同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占整体课程的40.2%,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图1),并联合华东地区行业知名企业,创建了“校企联合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硬件设备与装修,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学生对企业具体项目进行设计实践,导师团队给予实践学分。同时,学科对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增设实践教学课程,聘请行业专业人员来校上课,第三学年开始每个学期,开设1门课程,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上课,一门课程由1位社会人员讲授完成,或者由一个设计团队的几个人员完成,强化企业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3)改革课程教学,教师团队协同培养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团队掌握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老师宣讲式呆板的理论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性,探索性与设计性的教学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团队合作、问题分析和归纳能力,调动学生查阅文献、市场调研、设计总结、创新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团队通过集体备课,避免重复知识,梳理课程体系,成绩考核方式更多关注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设计方法、设计提案的深入,设计总结情况等,重点关注设计过程的成长性和创新性。(4)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第三学年开始实行双导师制,由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一直培养至毕业,导师可以不定期、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实习性指导、业务性指导以及创新性指导,导师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导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公司项目等,让学生实际参与,协助导师做一些具体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实践积累。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从设计概念的产生、设计调研、方案的提出、设计深入、设计总结、样品制作到毕业设计展进行全程跟踪。(5)增设创新创业学分,自主创新协同培养实行集中方式上课,减少理论课时,降低周课时数,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设创新创业学分,积极让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开展竞赛教育,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设计竞赛交流和设计作品展览,通过单独辅导与可操作性分析,自主创作出优秀设计作品。
3.2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所共同构造设计实践体系
经过多年的学校外部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浙江农林大学家具设计专业把人才培养充分与政产学研平台结合。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平台结合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所和其他高校的协同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校地共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建立与地方协同培养近年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设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出资并提供场地,在当地创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入驻,深入地方企业积极进行科技服务和设计服务。针对浙江家具产业聚集特点,现建有安吉博士后流动站(竹家具和转椅产业集聚),玉环家具科技创新中心(古典家具),杭州家具创新设计中心(办公家具),温州家具科技服务中心(现代板式家具)。校地共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让学生在假期和毕业设计实践阶段,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和科技项目熟悉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就业。(2)参与行业事务,促进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行业协会拥有企业资源与最前沿的行业资讯,加强与家具行业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事务中,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协会的优势进行结合,拓展设计实践,增加就业机会,构建协同培养体系。邀请国外设计师来校举行“WORKSHOP”设计周(图2),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国内外设计师合作,产生设计成果。参与专业家具展览会(图3),促进设计交流,面对面与知名设计师、设计公司和国内外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参与行业协会牵头各种家具设计大赛与就业招聘会。(3)开设“校企联合班”,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协同培养在学院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开设“校企联合班”,如办公家具方向开设“震旦班”和“圣奥班”(图4、图5),民用家具方向开设“莫霞班”,户外家具方向开设“炬日班”,室内设计方向开设“紫蝶班”。在校外依托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等,转变传统的“分散”向“集中”实习实践模式,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动手操作(图6、图7)。“校企联合班”设计实践主要来自企业具体项目(图8),但与国内一些高校实行工作室和工作坊模式有一定区别,“校企联合班”更加注重整体人才的培养而非市场盈利,学生进入“校企联合班”由企业和学科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校企联合班”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4)构建校所、校校协同培养机制通过与研究机构协作,共享其科研设备和平台,可以对家具进行更精深研究,如心理学、人体舒适度、感性工学、家具材料与力学检测等,在设计创新与提案构思过程中,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人机学和理化性能等技术支撑下,将更易出设计成果。强化与美术、艺术类院校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开发产品,设计交流和设计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素养、造型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4结语
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有其独特性,问题意识、解决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融合社会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培养。浙江农林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学校内部加强学科交叉,理论和实践融合,改革课堂教学,增强自主创新,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外部积极探索建立与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所和其他高校协同培养机制,根据社会实际发展需求,构建设计实践体系,促进与社会的融合,缩短进入社会的磨合期。可以达到培养家具设计人员自我成才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目标。
作者:胡孙跃 余肖红 李延军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