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联系生活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就可以将理论联系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从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与解决来建立数学认知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抽象的几何教学内容,我们也可以通过图形教学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让学生尝试着去辨别纸盒、黑板等实际物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其特征更深入的掌握,也能够了解到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可以说,数学是其余学科学习的基础所在,在很多领域中都需要数学知识的运用,无论是何种理论,都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总结,最终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明显的效果,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型。
二、通过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无论何时,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问,尤其是提出“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个动画片:在某一天,小轩邀请小鹏到自己家来做客,并且告诉小鹏:“我们家的门牌号是60。”小鹏高兴的答应了,等到小鹏到了小轩的家附近的时候缺看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门牌号全部都变成了100以内两个整数的加减法,那么,怎样才能够找到小轩的家呢?这时,我们将画面定格在门牌号上,然后问大家:“有没有小朋友能够帮助一下小鹏呢?”同学们异常的活跃,都在积极思考怎么才能够帮助小鹏。这时,教师恰当的引入今天的课程,学生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希望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帮助小鹏找到小轩家的门牌号,不让小轩等急了。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鼓励学生多多质疑
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疑问的教与学,就没有进步。因此,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质疑,如此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一)积极创设质疑环境
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通过对话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做到敢想、敢问,将自己无法明白的内容提出来,请求老师与同伴的帮助。
(二)注重提问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胆小、自卑等原因,都不敢提问,怕别人笑,或者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提问。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可以问学生:“图形通过拼一拼、搭一搭能够成为其他的图形吗?有多少种方法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拼组,然后鼓励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拼组,你想拼组成什么样的形状呢?很多学生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在得到了教师的肯定的时候,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得以锻炼,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提问方式、提问能力的培养。
四、在教学结束后,做好学习情况的及时评价
如今的小学生,都懂得“争强好胜”,希望自己能够比别人优秀,能够得到教师的赞美和表扬,希望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生。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一个度,一个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积极评价。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大声地说出名字,并且给予一定的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其余的学生希望得到表扬,都会积极地举手回答。当然,教师需要注意,不能因为任何的情况,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就算学生成绩差,也要让他懂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从而鼓励他们不断地进步。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遗忘的封闭式教学,新课标下的教学,更多的纳入了灵活的成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刚接触到小学生活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的提升,在今后的学生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从而确保小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