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一)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巨大优势,竭尽全力的传播自己的价值感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他们称霸的野心,从根本上击败国人的自信心。尤其是依托网络传播对我国进行无时无刻地文化渗透。使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变化较大。59.3%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甚至产生了叛逆这种负面的影响,如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等等。
(二)文化认同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正面临困境,由于个人在现实中常常同时归属于多重社会群体,因此个体的自我认同必然是多重性的。中国文化在经历历史的几度沧桑后,国人对它的本来面目也逐渐模糊,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全盘苏化”,批孔以至于现在国学的再次走红,对中国文化范围的界定存在模糊。不清楚自己应该遵循何种文化理念是造成自我认同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总是在文化选择上左右权衡,是应该把时间主要用在学习英语上还是背诵古诗?情人节和七夕过哪个?麦当劳和肥西老母鸡该如何取舍?除了国人自己对文化认同存在困境,同时他者对我们的认同也存在困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今天来说,我们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政治背景,都成了西方曲解、攻击的目标,西方将社会主义及其文化制度作为最大的敌人。西方文化在世界所拥有的强势话语权令他者的认同更加难以实现。
(三)文化继承的缺乏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和考验。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文化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尤其是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大学生却正处于文化选择的迷茫时期。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迷失、理想淡化、思想空虚、政治热情丧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等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现象。同时很多民间技艺的承载者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离开人世,他们身上所积累的是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特殊技艺,传承的是一种中华文化的特殊记忆,如现今传统捏面人技艺正逐渐衰微没落,尤其老一辈的民族艺人的离开,这种精湛技艺传承的手段就出现了断层,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强化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元素。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的变迁迅速。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国家加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设和关注,提高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水平,使他们从经济上接受现有的生活状态,从而保留他们原有的生活习俗和面貌。同时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在语言的传播方面,传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少数民族的电视节目应当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在国际上应利用好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的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们的民族精神,鼓舞国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继续走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
2.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国内,使民族文化得到认同和传播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就是把无形的文化变为有形的市场。目前我们国内的文化产业还在用原始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和追求产品数量扩张。而健康的产业发展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它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产品质量。要形成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品牌,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必须构建好平台打造好品牌和运用良好的宣传手段,如“印象西湖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同时借助高科技造就了美轮美奂的“西湖雨”,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变成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被世界所知晓和赞叹,让杭州这样古朴雅致的文化能够深入人心。
(二)学校方面
1.重视传统文化,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开展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道德经典诵读。积极推进德育、智育的教育。同时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蓝本,设置校本课程,列入课时计划;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课程标准,并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并逐步推广。少数民族学校不单单要依托音乐舞蹈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教师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把很多内容都可以整合进入学校教育活动。学校课程当中可以把民族语言和文学结合到学校语文课程当中进行,如民族历史、习俗可以和历史、社会课程结合。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可以和音乐课程结合,建筑艺术、陶艺,可以和美术课程所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主流民族文化的同时了解本民族文化。还可以根据本民族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校本课程,专门的在基础课程之上加入具有民族特点的内容,如黎族的“黎族织锦”等校本课程。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校内举行书法比赛、古诗词朗文比赛,还有讲述华夏五千年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有针对性的比赛,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借助有关节日建立相关的主体校园活动,让民俗节日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在节日当中熏陶的情感,成为学生有意地心理意识,从而有相应的实际行动。除了校园内的文化建设,还可以依托校园在校外开展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观各级各类的美术馆、展览馆、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魅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在平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是基于各种文化活动,如班会、思想品德课程等,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强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淀,改善自己对于传统文化认识。并且逐渐把一周几次的单一的课程融入班级管理当中。学校应当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重点,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每个月做一次教师文化知识竞赛,使每个教师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教师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不能在教学中脱离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温故而知新”,遵照规范做一名有涵养、能力强、素质高的文化领头人。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礼仪的传承
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不仅仅反映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也是关系到国家素质的大事。作为家长在礼仪的教育方面应该做好表率,对待孩子应平等、友爱,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的礼仪。孩子应该尊敬长辈,以孝为先,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的和谐的伦理关系。初次见到长辈应向长辈问候;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表里如一为人处世要为他人着想;在接受别人给予的好意时,同样地要回报给他人。在生活中遵守基本道德、生活规则,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风俗习惯的传播
家庭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是属于家庭的,这个家文化的体现实际上就是我们世世代代所继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家文化而言家庭重视同一姓氏的族群关系血缘亲疏关系,家文化长期存在使得我们的家庭团结,共同走过艰难的历史长河。在家庭之中,传统的辈分观念也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而且在与长辈交谈时必须使用称谓,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礼文化。在风俗习惯的传播方面,每年很多的节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春节,每到春节时候,家人就可以团圆。春节必不可少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虽然是一种娱乐,但是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这是难得的团圆,是难以割离的亲情。
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每个人以及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论文是论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必要性与途径。研究让我明白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身体力行,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杜剑华 刘宇 穆禾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