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论述

一、普通高中经费投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普通高中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投入,既有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政府财力不足的原因;既有国家政策层面上的管理漏洞因素,也有监管者认识上的误区原因。

1.定性层面: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不够明确

关于高中教育性质的争论是与教育作为服务业态的产品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息息相关的。根据萨缪尔森给公共产品进行的特征界定,判定是否是公共产品,一般有两个基本依据,即是否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则为公共产品;完全不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则为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部分竞争性及排他性的产品,也就是说,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则称之为准公共产品[5]。按照这个标准,高中教育具有私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应该定位为“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有私人产品的属性,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收益;另一方面,高中教育又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属性,个人在接受高中教育后,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6]。长期以来,一直纠结于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性质判断和高中教育的特殊性讨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在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也是责任主体出现缺位、错位等现象的源头性因素之一。

2.认识层面:高中教育的地位没有引起重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纽带位置,但与此同时,也导致部分人士把高中教育仅仅看成是“纽带”,忽视了其作为一种教育层次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发展要求。义务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社会舆论关注度高,而且,基于重视基础教育的惯性沿袭和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根本责任的国际惯例,也由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受制于义务教育完成率的政绩考核需要,所以不论在政策倾斜,还是资金投入上,义务教育均处于优先发展位置。1999年高校大扩招,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序幕,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素质提升的内在需要和平衡市场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诸多考量,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韧性和内驱力要远远强于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没有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既有的教育利益格局不能合理进行调整,这就导致在这十几年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在教育投资的份额分配中,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和冷落的境地,“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形容。

3.经济层面:各级政府财力的确有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各级政府财政实力有着大幅度增强,但总体来说,与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内在发展需要相比较,有限的投资的确让高中教育发展捉襟见肘。有关数据表明,2002~2007年,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从1472元提高到3884元,财政收入大大改善,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人均财政收入比值却从2002年的1.16∶1,降到2007年的0.71∶1[7]。导致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是财力有限,而且,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政绩观和GDP考核制度驱动下,政府投资经济发展既有应有之义,也是理所当然。排除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观和唯政绩论的情绪化评论,地方政府把有限财力用于经济发展上,的确无可厚非,只是在处理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以及各种类型教育发展的关系上有所偏失罢了。

4.体制层面: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存在着政策设计和操作程序上的漏洞,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预算上的随意性和经费划拨使用时的贯彻不力,这与地方行政性因素干扰和人为力量的介入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在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运转中,经常存在无钱可用、移作他用、用不到位和利用效果极差等系列现象。

二、构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普通高中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问题,政府需要履行教育投入责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扩大资助对象范围,完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平衡高中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1.政府需要履行教育投入责任,加大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额度和力度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但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加大政府的投入责任,保证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参照国外部分国家高中教育免费和广东珠海等地12年基础教育全部免费的做法,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可以考虑实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推行,这是责任政府在教育担当上最根本的要求。

2.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外部正效应,政府投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这也是参考发达国家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有效做法得出的结论。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的范畴,应该努力构建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保障政策的完善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创设资本流动和投入的体制环境,空间广阔,前景远大。

3.扩大资助对象范围,完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

虽然不少地区关于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有不少的实践探索,但国家政策层面把高中阶段的资助政策依然排除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之外,国家制订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但在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上仍处于空白。在教育发展依托项目进行运转的态势中,高中教育在专项工程依托方面也处于空白状态。义务教育国家设有寄宿制学校工程、危改工程、“普九”工程等,高等教育国家设有“985工程”、“211工程”等,而普通高中教育国家没有一项支持事业发展的工程项目,无疑,在教育大发展格局中,也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

4.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平衡高中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区域间经济水平与财政发展的不均衡是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为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别,促进教育公平,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增加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缩小其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8]。

作者:储诚炜 徐创洲 单位:安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论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12695.html

    相关专题:网络写手 江苏农业学报


    上一篇:课中微型知识讲座对初中语文的应用
    下一篇: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