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结构化研讨对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

一、结构化研讨模式概述

针对中国人的学习特点,在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以往培训中采取的组长带头、自由研讨的方式,存在思维方式同质化、时间被少数人占用、发言偏离主题、讨论只开花不结果等现象,无法使学员最大限度的拓展思维,无法充分发挥“交流探讨”这一学习模式的优势。而结构化研讨,能够让参与者在既定规则下充分发表见解,并借助工具,分析原因、探寻解决方案,让研讨过程变成一个有步骤、有方法、有引导、有成果的有效学习过程。这一方法克服了传统研讨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离等问题,它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早筹备,组建专门团队

研讨能否成功,“催化师”至关重要。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抽调精干力量,专门成立了研讨项目组,聘请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对培训教师进行内训,两次派人到国家行政学院现场观摩,认真学习了结构化研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技巧。在此基础上,根据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从目前教师团队实际业务水平出发,制订了详细的“催化师”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并在国家林业局机关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上开展了两次试讲活动。研究班举办之前,国家林业局人事司领导专门听取了研讨项目组的汇报,就培训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给予了精心指导。通过一系列措施,教师团队树立了信心、统一了认识、掌握了知识,为做好结构化研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加强沟通交流

研讨小组召集人的积极配合,也是研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开展第一次结构化研讨之前,国家林业局人事司领导主持召开了由教师团队和各小组召集人参加的筹备会议,指出了运用新的方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整个研讨的过程安排。各小组的催化师和召集人就双方的角色分工,研讨中可能发生的棘手问题,以及如何相互配合进行了深入沟通,确保了学员能在研讨过程中摆脱固有习惯,较快适应新的研讨模式,融入新的研讨氛围。

(三)围绕主题,联系基层实际

根据这次研究班“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主题,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同志专门做了题为《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报告。研讨要求学员结合赵树丛同志的重要报告精神,联系本地实际,就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汇总各组学员提出的问题,最终挑选出5个研讨议题。分别为:“如何将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及干部绩效考核中”,“如何解决林地被侵占问题”,“如何解决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如何解决基层林业队伍薄弱的问题”,“如何加快县域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5个议题既符合国家林业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又为学员广泛关注。就这些问题进行研讨,一方面能为国家林业局在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又能够拓宽学员工作思路。

(四)认真实施,确保研讨质量在正式研讨

之前,要对全班学员进行导学,使学员明确研讨的基本要求和各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通过“思维建模”,帮助学员重塑思维体系。结构化研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提出问题、聚焦问题。学员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在催化师引导下筛选出大家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由各组选派的发言人在全班阐述这些问题。第二阶段查找症结、探寻对策。各小组组员就各组议题进行表象阐述,查找症结,有的小组还在催化师的带领下运用鱼骨图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结构化研讨完成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原因再到探寻对策的环节,各环节紧紧相扣,逻辑严密。

二、结构化研讨成效

(一)激发了学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通过分阶段研讨、轮流限时发言,每位学员平等参与、收获共享,真正实现了“以学员为主体”的现代培训理念。学员们在总结时谈到:“结构式研讨的特点一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获得了在限定时间内充分发言的机会,一改传统研讨少数人宏篇大论,大部分人充当听众的情形。”二是思维重塑,打破了惯有的垂直思维、综合性思维的定势,注入了小组团队的水平思维,形成了多阶段、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思维。三是团队学习,结构化研讨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搭建了相互交流、协商的平台,这种方式更加符合干部学习的特点,使大家既能充分表达自我见解、进行观点博弈,又能在平和友好的氛围中接受他人的评价反馈。参加培训的县长们认为,这种方式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是多年来参与过的最为积极、气氛最为热烈、交锋最为精彩、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研讨。

(二)提升了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去,研讨的专题往往由培训的组织方来确定,存在着与学员现实需求相脱离的问题。这次培训通过结构化研讨,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大框架下,具体议题由各小组讨论产生,使选题既能结合宏观形势,找准切入点,又能与学员的实际工作发生有效联系。许多学员谈到,研讨中提出的各种思路、想法、建议,可以为自己处理实际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这就大大增加了培训的现实价值。同时,还有学员认为,结构化研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回到工作岗位后也要积极运用和推广。

(三)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

研讨结束后,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的教师团队立即对研讨聚焦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形成专门的结构化研讨成果报告,报送至国家林业局党组及相关职能部门,供其参考,积极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研讨成果的资政作用。(四)探索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路子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培训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培训方法,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实效性,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通过结构化研讨,再次体验到了方法创新的魅力,增强了不断创新的勇气与决心。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在学院的各类班次中大力推广,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巩固教学成果,锤炼方法技巧。同时,将以此为契机,把林业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专题结构化研讨观点摘要

(一)研讨问题之一:如何将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及干部绩效考核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为了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使命,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机制,树立地方领导干部的绿色政绩观。目前,林业生态文明规划纲要正处于拟定和征询意见阶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然要进一步规范生态林业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及干部实际绩效考核内容中。研讨小组成员结合自身基层工作实际,选择这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主题展开研讨,从现象分析、症结查找以及对策探寻几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建言献策。一是现有地方政府或干部绩效考核中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设定情况。目前,部分地区存在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森林数量指标(面积净增量考核、植树造林任务,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林业产业指标(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规模,特色林果管理管护的水平,林果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森林综合管理水平指标(重点工程建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总的来看,这些反应生态林业建设的指标在考核地方政府和干部的绩效、引导地方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指标的设定存在着鲜明的区域特色,没有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实施标准,使得部分指标考核流于形式。二是建立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的难点。从战略的高度、政策的角度和现实需要几个方面看,要将生态林业建设状况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实践必然遇到一些难点,所以针对这些难点探寻原因对于深入贯彻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系统战略和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学员认为建立生态林业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三个主要考核难点:1.从考核指标体系看,一方面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生态林业建设投入多,部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操作性,比如造林面积指标难以正确评价林木质量与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权重比例不均衡,过于强调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权重分配上没有充分体现生态林业的重要性,省级以上政府没有把生态林业发展列入县级政府的考核评价中。2.从考核操作执行看,政策导向不科学,特别是地方财政分配向体现GDP的产业倾斜,片面追求短期见效的经济建设,忽略生态林业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另外,政绩考核周期与生态考核周期错位。林业生态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与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周期不一致,容易引发数字造假现象。3.从实施考核主体看,考核主体过于单一。我国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由上级政府部门完成,这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提高政绩,但是单一的考核主体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可能出现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甚至出现欺上瞒下、数字造假等问题。加之社会参与不全面,尤其是社会公众的监督角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考核结果可信度不高。三是应纳入哪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考核指标?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过程监督的考核指标很多,不但要包括数量指标,而且包含质量指标。例如,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成活率和保存率,林地保有量(毁林、征占用林地情况,林地用地指标使用的监管力度),生态建设投入占当地财政收入比例及增幅等;还应包含体现生态林业建设状况的质量指标,如森林防火,林政管理的综合水平(如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将这些指标全部纳入指标考核体系不难,但是建议从可操作的层面考虑,应该把指标结合地区实际进行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了对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的十项指标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要达到21.66%和143亿立方米,到2020年要达到23%和158亿立方米。从201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配合国家发改委,制订了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办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各占40%的权重,另外20%的权重主要考核林地管理、森林管理的综合水平,任务已分解到各省、区、市。同时,为了更好地评价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国家林业局将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以生态效益评估为主体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对林业生产的无形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为生态效益补偿、客观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如何开展体现资源保护、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地方政府及干部绩效考核?一是要建立规范长效的考核机制。除了更正价值导向,将以GDP为主导的传统考核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绿色考核方式之外,还要分功能区开展差别化考核,同时应考虑生态周期规律。二是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从国家层面进行总体设计指标和权重,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综合管理指标以及民意调查指标四大指标在内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三是应扩大社会的参与度、知情度和透明度。坚持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可考虑进行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1.建立生态林业建设状况的目标和任务公告制度,让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的阶段性生态目标任务有清晰认识和提前了解;2.建立考核工作的预告制度,把相关考核时间周期和方法提前告知社会公众,以方便大家参与;3.建立政绩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生态林业建设政绩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可以委托新闻机构、第三方专家等进行参与评价,加大社会对地方政府和干部政绩的认可程度。四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把对人的考核与政策激励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考核结果要作为干部选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的第一责任人的考核,做得好的提拔,做得不到位的由上级领导及时谈话,甚至考虑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考核结果可作为国家生态建设投入激励机制修订的参考依据,合理分配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投入。

(二)研讨问题之二:如何解决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部局中,这一新拓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水平。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六大林业工程的建设,大幅度地增加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林业发展的固有限制,以及受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从总体来看,国家在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方面仍显不足。研讨小组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具体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造成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起步晚、投入少。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对规律的认知水平有限,实施工作难度较大。虽然中央财政有专门的林业生态建设补偿资金,但是从林业生态建设需求来看,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二是缺乏相关政策支撑,生态补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配套基础性制度需要加快完善,保护者和受益者的权责落实不到位,多元化补偿方式尚未形成,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三是中央资金点太多、面太广,没有突出重点进行打造;四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标准较低。2.从地方层面来看:一是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约束了资金投入。地方一届政府任职期限往往是3-5年时间,为了发展GDP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时间较长,无法产生短期效益,因此地方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二是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地方政府常常因为财力紧张,对发展林业生产资金预算安排不到位。三是地方政府投入缺乏积极性。由于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标准较低,同时也担心政策的变化,地方政府缺乏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的积极性。3.从个人层面来看:一是由于林农担心生态建设补偿政策的变化,积极性不高;二是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使得林农不愿投入生态建设。4.从认识层面来看:一是认识不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林农保险意识不强,缺乏投保积极性。5.从渠道层面来看:一是投资渠道单一。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和补偿方式单一,补偿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二是未能形成资本运作的投资市场。6.从制度层面来看:一是规划滞后,存在浪费现象。规划没有针对各地实际统筹安排,酌情制定,造成有些地区资金不够,有些地区存在浪费的现象。二是未纳入考核机制。国家还没有将体现生态林业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及干部绩效考核中。三是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具体执行、落实环节存在问题,规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与生态建设要求有差别。四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国家林业体制不完善,导致资金投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和长效激励机制。五是不能有效整合资金。国家投入、地方配套及个人资金流入尚未有效整合起来。六是林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林场发展滞后,林业发展规模得不到有效提升。七是国家个别政策的制定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执行标准仍然是20世纪末制定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也是2002年制定的,与当前的物价总水平和占用耕地的补偿标准相比,严重偏低。根据以上原因,小组成员共提出13条对策建议,经过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林权抵押等流转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包括政策性贷款、融资平台、融资规模等;二是要制定区域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并据此不断进行科学的调整。各省要结合实际情况,划片分区制定政策,每5年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适当提高社会面和受益方的补偿标准。三是要加快制定国家指导、区域协作、县域基础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碳汇交易制度,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形成良性市场推动机制。四是国家应建立生态建设资金与制度,把生态建设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低于GDP增长比例,实现逐年递增,并作为地方政府综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五是要加大生态保护科普宣传,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引导林农发展生态产业,使其良性发展,增强林农投资积极性。

作者:高力力丁娜单位: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结构化研讨对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05915.html

    相关专题:swot分析法 测验法是根据


    上一篇:严格管理制度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