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
1.1观察指标统计患者病例资料相关项目包括:患者的年龄、进入急诊抢救室时间、初始pH值、PaO2值、PaCO2值和血液中乳酸含量。1.2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分类变量的统计学检验选择卡方检验,对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选择t检验。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率是通过使用Kaplan-Meyer曲线进行评估,按患者进入急诊室进行抢救的时间进行分层。通过Logistic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选择逐步回归模型,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死亡率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患者的年龄、进入急诊抢救室时间、初始pH值、PaO2值、PaCO2值和血液中乳酸含量。
2结果
从患者来看:工作时间进行急诊抢救者[74.7%(62/83)]明显高于休息时间抢救者[25.3%(21/83)](P<0.05),Ⅰ型呼吸衰竭者[60.2%(50/83)]明显大于Ⅱ型呼吸衰竭者[39.8%(33/83)](P<0.05),工作日(日间)进行急诊抢救者与休息日(夜间)进行抢救者的预后效果具有一致性(P>0.05)。见表1。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年龄(OR=0.97,95%置信区间0.87~1.01),血液中乳酸含量(OR=1.01,95%置信区间0.90~1.22),pH值(OR=1.22,95%置信区间1.18~1.35)、PaO2值(OR=1.08,95%置信区间0.98~1.20)和PaCO2值(OR=0.97,95%置信区间0.82~1.13)。见表2。
3讨论
结果表明,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并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工作时间插管组与休息时间插管组患者的死亡率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刘慧等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对呼吸衰竭患者的处理急诊室值班人员就能胜任。而从我院急诊室的流程和人员配置方面分析:我院急诊科具有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同时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医师结构梯队合理。急诊医师均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因此,ACS患者在休息时间与工作时间抢救的预后效果具有一致性。由统计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初始pH值、PaO2值、PaCO2值和血液中乳酸含量。年龄越大的患者身体各种生理机能减退,住院期间恢复较慢,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而血液中乳酸含量过多时,患者体内供氧严重不足(与PaO2值较低一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患者体内pH值降低(与PaCO2值较高一致)也是患者体内缺氧的标识。最后,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统计病例仅83例,病例数比较有限,说明性较低,仅作为参考;二是病例来源比较单一(仅有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3例资料),而各医院的医护团队以及抢救流程不同,因此不能代表所有医院的状态;三是没有对83例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进行综合考虑,而基础性疾病可能会对抢救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需要更广泛的病例才能具有更强的说明性。
作者:李国扬 高炎超 张晓云 陈佳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呼吸内科
相关专题:肉类研究投稿 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