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1.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
在诸多教学手段中,视频、图片能直观说明问题、突出观点,让原本枯燥的课变得更生动。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相比,除了正文分量保持不变外,还增加了更多的插图和案例及知识链接。正文部分用来陈述基本观点和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正文的观点,帮助初中生理解概念;知识链接则是对正文和案例部分知识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案例更具现实性和生动性。然而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只注重书本内容,很少延伸课外知识,或者有的老师只讲课外知识而忽略课内原有知识点的讲授。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首先,初中生的学习应当以书本为中心,教师的讲授离不开书本,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理解不深刻,导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不利于学生新近时事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
4.课内外练习并重。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仅靠老师教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巩固。然而,当前有些老师为避免改作业,教材中的思考题在课堂上就自问自答地给出答案,而且答案都是统一的,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是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是不平等的,老师总是权威的,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难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以生为本”,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们,从心里爱上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老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导入时,可以有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或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真诚的表扬,帮助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2.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即让学生活动起来,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能”激“趣”,又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变成了多媒体的放映员,这样与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应当正确使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而不是仅把它当做放映的工具,重视表面化的东西,把学生放在首位。
(2)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最好方式。通过课堂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这种活动,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3)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培养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教师在举办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准备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
三、结语
总之,要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就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教育工作新思路。
作者:熊春莲 单位:江西农科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