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大学生文学文艺理论论文

一、以哲学为指导,跨学科比较研究

一方面顾随意识到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在《禅与诗》中,顾随就讲到“故诗是诗,禅是禅,而其精深微妙的‘不可说’的境界则相同”。中国文人大师自古就有创作禅诗的传统,正是因为人们发现诗歌越接近真理的部分越充满了禅意,诗意与禅意在“不可说”的境界达到了极致的交融,“一切文学哲学宗教虽路径各不相同,而其最高境界皆是追求真理”。不只是在诗歌创作中如此,在文学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知识体系的架构同样离不开哲学的引领,哲学构建出合理、稳固的骨架,文学就是丰满的血肉,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在佛家经典、中国古典文学等学术研究方面,独见卓识,著作颇丰;在文学创作方面,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词及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发表杂剧的剧作家;还是现代书法名家,乃师沈尹默先生,草楷皆工,圆劲流丽,其部分书法作品收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顾随拥有丰富的学术知识积淀,吸收百家之长,不拘泥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框架,还学习西方文学,研读西方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授课中旁征博引,极大地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意识。例如在《驼庵文话》等笔记中,从音节的音乐之美角度将文章分为朗诵类和欣赏类,“音乐可与灵魂交响”,认为文人应对生涩感觉特别敏锐。又如在《驼庵诗话》中,“治文学亦须有科学脑筋,字字如铁板钉钉,句句如生铁制成,丝毫不可放松”。还在治学研究实践中重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比较。比如在《论小李杜》一文中,借用法国哲人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证明“没有思想的人是空空洞洞的影子,不能算存在”的观点,与中国古代诗人杜牧在《念昔游》中的“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的充实心情进行对比“,吾人追求知识,研究学问,有思想、有感情即为充实”,例证充实之可贵。《说长吉诗之怪》中,“有人说安特列夫让人怕而人不怕,契柯夫不让人怕而真可怕。李长吉的诗就是让人怕而人不怕,老杜才真可怕。”且不谈外国两位作家的对比,同属于唐朝诗人的杜甫与李贺作比较,更易于引领读者揣摩李贺诗歌中的求怪心理,但同时人生阅历的缺乏等问题又使得李贺的诗歌没有杜甫的更加自然、充实、有力的表达,过犹不及。顾随便是运用这种在古今中外宏观维度上的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开阔文学视野,拓展思维,置换视角,引领学生自觉地思考而不是死板的灌输知识。

二、身心健康作好诗

纵观中国历史的演变,自唐以后,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重视精神“内世界”的锤炼,而忽视了身体“外世界”健康的重要性。直到中国现代也有许多病弱文人形象的典型例子。顾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身心健康的诗人才是成功者的观点,无疑是具有先锋性的。在《驼庵文话》这一篇记录他的授课精华中,以柳宗元的山水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例作对比,讲“《水经注》是自然而然,如生于旷野沃土之树木。柳氏游记是受压迫的,是生于石罅瘠土中的树木,不自然的,臃肿蜷曲……《水经注》是健康的,柳子厚游记是病态的”。顾随更是进一步解释道“:诗人应感觉敏锐,神经如琴弦,但应身体如钢铁,二者合起来才是诗人的健康,缺一不可。前一条件不容易,而诗人凡成功者多能如此;而后者,则中国诗人多是病态的。由生理身体之不健康,影响到心理之不健康,此乃中国诗人最大毛病。”虽然有人认为生理病残同样可以促进文艺创作的火花,史铁生在轮椅上感悟人生,贾平凹病中清醒认识世界,阎连科在生存的窘境中学会抗争。杨守森在《生理病残与文艺创作》一文中提到:“文学艺术史上的许多事例表明,有时候,正是生理病残,不仅诱逼一些人投进了缪斯女神的怀抱,以对世界人生的超常感知与体悟,以一颗经过灾难淬炼的灵魂,在精神宇宙里寻求自我的创造与完美,而且又正是因其异常的生理刺激,使之坚定了创造的意志,迸发出创造的活力,酿育出了奇妙的精神之花。”但是“顾随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强调生理的健康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健康的艺术家才能调和同情与冷酷等矛盾情感……其次,由生理身体之不健康,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不仅仅是创作家,当今大学生也应重视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样的,但身体不健康的人内心会更加敏感、狂躁,不能正确调和多重的矛盾情感,使自己不能保持自我内心情绪的稳定,这种“躁”难免会影响到心理的健康。顾随赞扬陶渊明“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连老杜也不成。老杜就不免躁,躁是变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成功者才可以调和同情与冷酷的两极,只有调和了极不能调和的东西便是最大的成功,才可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追求人生更高水平。

三、内要有知觉情,外要表达诚与真

顾随在讲到魏文帝曹丕时,曾赞扬他“有冷静头脑,敏锐感觉,热烈情感,文人条件具备”。其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要用冷静的头脑驾驭热烈的情感,要有纪律,有节奏,还不能无情感。在《知•觉•情》中,专章阐释了知、觉、情三者相互依存,互不可缺的关系:“花本身是诗,然无知写不出诗……只有知不能成诗,能成诗亦须觉动之……而后人诗都不成,往往没有诗情,普遍把回肠荡气看成喊、豪气。”但同时顾随又以韩偓的《香奁集》中“手香江桔嫩,齿软越梅酸”两句诗为例,“有觉到能成好诗,没意义,可是好”,讲明诗歌中会出现的特例,顾虑周全。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理智是冷静的,感觉是纤细的,情是温馨或热烈的”这三个重要因素,也一一对应了文人的必备条件。通过仔细研读可以从中发现顾随的知觉情观念,充满了辩证特点,讲究相互依存的适度关系,彼此还又是独立的,既有普遍情况又列举了特殊的例子,使他的观念更加完满、周密。顾随最后得出“人欲成一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此三条件必须具备”的论点,足可见顾随对此观点的重视程度。他在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中,增添了“敏锐的感觉”这一文人普遍具有的特性,扩展了文人内在的思维特点,缓和了理智与情感的激烈对抗。正是顾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从不极端地赞扬或贬低事物的某一方面,更多的是追求事物的多方面达到理想状态的和谐交融的稳定状态,从顾随的授课记录中就可看出其贯穿始终的温和君子之风。大学生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中,不仅要努力追求内在的知觉情三者必备,还可以效仿顾随严谨周密的治学态度,饱读诗书,尤其是哲学书籍,勤学多思。顾随在同一篇文章中又提到“但注意纤细的感觉又常落入浮而不实,出而不入”的问题,以此强调文人表达要有真实的情感。其实研读顾随弟子整理的笔记可以发现,顾随一直主张文人要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以不说强说、不笑强笑为苦,“学文要助长真感情才能有创作表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吾人作文应如掘地及泉,自地心冒出”“要在平凡中发现神奇,又要在神奇中发现平凡”,追求“诚”,表现真性情,顺应内心的要求,自本心而出,“在我身上发现人,在人身上发现我”的“诗法”而非“世法”。“此众无枝叶,惟有诸真实”,文学作品就是在褪去浮华、障目的枝叶后,留存下的真实内容才是打动人心的价值所在。大学生在练习文章写作时,理应诚于本心,追求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四、结语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法都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顾随已具有前沿性的将其运用到授课教学中,不可不谓是典范。跨学科与比较研究也是当今大学生在文学学习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治学方法。研究顾随的著作及其弟子整理的笔记,字字珠玑,文中摘选的仅是顾随授课艺术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研读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有意义的启示,比如他还提到“文艺上的夸大不可太过,须有情操节制”等观点。叶嘉莹在追念恩师时曾说道,顾随从不教学生书本上找得到的知识,而是把其通过丰富的阅读和创作的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精华绝妙之义,细致深入地教授给学生。除此之外,他还把学文与学道及作诗与做人相并立论,强调以诚为本,做人如作诗。不以个人的学术发展成果拘束学生的发展方向,鼓励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他的学生往往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兴趣与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深受老师淳朴、热情性格的影响。

作者:刘颖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文学文艺理论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98891.html

    相关专题:电世界杂志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眼表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状态述评
    下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