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与选择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真正理解并有效运用于实践中,既有利于科学地认识世界,又有利于合理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科学理论,在掌握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外部世界的变化情况,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同时也不断发展科学理论本身。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让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青年大学生认同和掌握它,很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其对高校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少数大学生在信仰、精神、道德等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方面出现了偏差。高校应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甄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既要业务素质强,又要政治素质高,其中政治素质尤为关键,因为其决定着接班人的可靠程度。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德性知识”,使大学生的政治修养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1.信仰教育与现实不相适应。长期以来,高校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数青年学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国际和国内的社会现实有时候会动摇大学生的信仰,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仰多元、信仰动摇、信仰缺失甚至信仰错误等状态。从当今国际环境看,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如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悬殊、贪污腐败滋生等。这些社会现实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使一些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2.课堂教学与实际不相适应。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平时不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且理论研究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少。在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实际,脱离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他们所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曲解误读或断章取义,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进而认为理论课没有意义和价值。高校课堂教学与实际不相适应,直接阻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3.队伍建设与需要不相适应。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一般由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近年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党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党政干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表面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现象,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往往无法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整体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些辅导员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很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无法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1.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其关系到大众化的创新发展,更关系到大众化的实施成效。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必须建设一支包括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一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党政干部要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及时了解掌握现状与问题,积极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多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不断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应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增强辅导员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他们的日常教育管理能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2.优化载体平台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以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三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发挥理论支撑作用。高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注重科学性、通俗性、朴实性三者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创新教材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助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第二,校园文化。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平台的建设与优化。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与政治方向。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应举办社团艺术节、文化讲座、文体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隐性的教育手段,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高校应利用宣传橱窗和校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栏目,同时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建设一批有生命力的教育网站,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第三,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平台的建设与优化。当前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比较多,而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相对比较少,存在“理论认知多、实践感受少”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安排,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逐步认同这一科学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3.健全管理机制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系统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全方位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加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一方面需要国家及各级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寻求其他经费来源,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专项资金。二是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高校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并科学总结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和弥补。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高校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优秀教育工作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帮助他们解决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福利待遇等问题,激发教育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在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问题上予以优先考虑,激励大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作者:佴军 虞强 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合作与服务处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与选择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95688.html

    相关专题:物探与化探计算技术 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


    上一篇: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
    下一篇:初中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