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中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论述

一、中职在校实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与企业远没建立起长效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多数的校企合作,企业只是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用工之急,而学校更多只是关注于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和机制。因此存在一些不良的后果,在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点,实训教学普遍采用普适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通才以保证学生的就业面。结果是,教出来的学生在技能上懂而不专、博而不深,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毕业后难以取得就业优势,也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中职学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配比偏低,能够把操作应用技能与理论教学高水平合二为一的一体化教师匮乏。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难以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3、实训设备不足

学校对实训设备的投入有限,学生多设备少,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不足,导致了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操作应用的积累缺乏深度,毕业后难以针对专业岗位突出就业优势。

4、实训内容陈旧

实训教材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校内实训所学所做与企业的实际相关性差。中职学校拥不少的实训设备,但普遍无法提供一个真实的实战环境。校内实训教学缺乏实际应用支撑,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中职学校在校实训教学的有益探讨

1、实训教学改革,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中职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学习,其间有约一半的时间安排在校实训。所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形成,有赖于校内实训的有效开展。比如,在我们学校机械类有机电、数控、模具三个专业,细分有钳工、普车、普铣、平面磨、外圆磨、刨床、压力机、线切割、电火花、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焊接、CAD绘图、机床维修等等十多个不同的工种。原来的实训教学采用多种技能并行、时间平均分配的模式。结果学生学习了不少的技能项目,但都不精通,无法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在就业选择上明显缺乏"底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实训的项目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一些改革。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明确,这个阶段的实训教学以普适性的操作技能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应用性操作,对机械类的相关技能有个初步认识。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有了较明确的自我定位,这时候可再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定出两个主要的技能主攻方向,在实训安排时做相应的侧重。这样,学生有限的实训操作时间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利用。试行的结果,是学生的相关技能的掌握较前有明显提高。抓好在校实训,以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导向,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关的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得更深,同时也可适当缓解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把原来分散的实训时间,集中在2个主要技能项目上,学校通过引导分流学生,对有限的设备实现最大效能的应用。学生针对重点技能的学习在时间和操作机会上成倍增加,技能的提高就有了前提保证。

2、教学相长,以校内实训促教师队伍成长

职业学校的年轻教师属"从学校到学校"的居多,缺乏企业一线的锤炼,在教学上难以把操作应用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合二为一,这种现状极大局限了中职的技能教育水平。同时由于师生有效配比偏低,造成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实现让教师的每年一个月到企业的进修培训,在教师层面的产学结合难以实现。想解决这一难题,立足于校内实训,倒是一种可行的折衷方案。不管是理论水平或是技能水平,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动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较为推崇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相长的模式。校内的实训教学,可以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教学内容开发的目的是服务于职业教育,但教学项目开发的过程,对教师反过来恰恰又是最为直接的实战演练过程,技能和理论的双重要求,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丝毫不亚于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当前,中职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即使是实训操作的学习热情也较为短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论学习、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应用者之间缺乏有吸引力的关联。我们学校的也存在这种情况,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学生觉得学习的理论难以理解,并且不能直接指导技能操作,这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教学设计上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严格区分带来的后果,在教师层面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分层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教改探索,把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捆绑在一起,在专业领域形成数个技能模块,以技能模块的教学作为一个大项目,再根据本校的设备应用,细分出更小的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包含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用实例及练习,这些内容由分在该模块的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建设,最终目标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形成一体教学模式,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教师。探索的初步效果显示,教学项目的建设开展和推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同时,受益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教学项目的建设中找到自提升的压力和动力,突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引企入校,提升校内实训质量

中职学校实训设备不足,"人多机少",实训课时有限,机械类的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更少,实训效果不佳。的确,职业教育毕不不可能与的企业岗位相比,提供不了"人手一机"实训。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有些职校的实训设备有效"开工"不足。这种矛盾源于机械类的实训教学特点性———实训成本较高,设备运转的电力成本、加工材料、刀具的损耗这三样加起来就是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实训教学实质上就是对非熟练操作员的培训,刀具损耗大,特别是对于数控加工设备来说,一把刀具动则三四百元,如果每个学生的支出叠加起来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这对于非赢性的在校实训教学来说难以承受,一般学校对此貌似缺乏效益的投入缺乏支持的力度。鉴此,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为了保障实训的正常运转,在校实训只能缩减为一些最为常规的项目,距离真正的实际应用差距较大。这种实训显然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机加工件的有限模拟,而并非真正的产品,与企业应用缺乏有效接轨,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累有用的实战经验。针对上述弊端,引企入校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对接,学校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实训场所及充足的人力资源与企业协作,把企业的技术、产品、资金引入校内。企业的产品校内加工,学生在校实训就能学习和体验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丰富生动的产品加工,可对校内单一的实训内容起有益的补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校内的生产实训产生的利润可分摊部分实训成本,在保障实训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对实训工具和原材料上的成本支出可有效降低。引企入校最终可实现校企双赢局面。校企合作推动校实训的形式有多种。我校机械实训室与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采取的就是外来加工形式。利用实训室的数控设备承接企业的部件零件开展来料加工。企业提供产品毛胚并回购最终成品,学校承接加工程,包括工量刃具的投入,管理(老师)与劳动力的投入(学生)。整个合作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扣除工量刃具的投入,属于微利运作。有形的经济效益虽然有限,但无形的收益的却是巨大的,即通过外来加工培训了学生,锻炼了教师。

三、中职在校实训的进一步思考

校内实训要切合实践,离不开长效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绕不开管理上的冲突,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和学校对教学效果的期望显然存在矛盾,即使是把校中厂办成一个真正的实体这种矛盾依然存在。校内实训教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学校需要有更开放的办学理念,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最终在校内建设好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作者:梁杰 甘成君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中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论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94737.html

    相关专题:千里论文网 财务管控


    上一篇:电力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下一篇:农民画的装饰艺术简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