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经济落差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利用率低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条件。亚当·斯密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较发达乡镇充分利用了水电、山林、矿产等资源发展经济,而落差乡镇则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沁水县地处“沁水煤田”南部,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县含煤面积达2421.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0.5%,14个乡镇几乎无一空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嘉峰、郑村等有煤矿的乡镇因煤而兴,因煤而富,经济遥遥领先,而十里、樊村河等无煤矿的纯农业乡镇却望尘莫及。(二)基础设施较差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百业兴,路为先”。落差乡镇经济实力脆弱,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落后的交通,尤其是农村通村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单行通对开阻、无标识牌、路网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导致落差乡镇发展慢、基础差、投资少、集聚效应差,陷入发展更慢的非良性循环。(三)思想观念滞后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对客观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落差乡镇只强调客观困难多,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其商品经济意识薄弱,满足于“小步渐进、小富即安”。缺乏对创业宣传、培植和政策支持,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红头文件,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致使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全民创业氛围不浓,仅围着农田做文章,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几乎为零,经济发展无后劲。(四)支农服务缺位农村基层资金信贷、信息咨询、政策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等涉农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机构设置靠政府操作,经费靠拨款,工作积极性差,沿袭了“输血”才服务的模式。服务项目拓展及服务方式创新不够,致使从业人员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短缺,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服务功能和促进作用微弱。如农技站、乡镇科协的功能停留在产业的产中服务上,对产前、产后服务项目的拓展有名无实。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企业和专业户融资难,不提供担保或抵押难贷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更加制约了农业比重大的落差乡镇经济的发展。(五)人才严重匮乏区域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落差乡镇都处于边远地区,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福利待遇相对于县城和经济较发达乡镇差距很大,外地的人才不愿意去,本地人才又没有,年轻人更是认为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加之选调“挖人”的各种考试让不少优秀的年轻人离开,导致各类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年轻人才尤为缺乏。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一纸空文,规模农业只能成为美丽的梦想,人才匮乏已经成为落差乡镇经济的短板。
二、缩小乡镇经济落差的对策
乡镇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差异性、多元性,决定了乡镇经济应该是多元融合、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当前,沁水落差乡镇经济发展正处于“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需跑步”的阶段,为尽快缩小乡镇经济落差,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快落差乡镇经济发展。(一)解放思想,创造发展的良好氛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欠发达乡镇要敢为人先,树立市场意识、科学意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定惠民生、合民意的长远发展规划,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把激励创业作为发展动力,营造“创业立身、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让想创业的人有机会,能创业的人有平台,让群众树立上企业是创业,搞种、养、加小项目也是创业的观念,立足实际,上马一些短、平、快项目;要立足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两大战略平台,抢抓机遇,争先发展。(二)改善环境,解决经济发展“瓶颈”落差乡镇要加强交通网络建设,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制约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水、电、通讯、环卫、公交等配套设施。要对十里乡、苏庄乡等偏僻山区的公路有计划地进行拓宽改建,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进一步缩短同发达地区的距离,以更好地接受其经济辐射。要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三)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欠发达乡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避免无序竞争。要让一个产业或一个品牌成为乡镇的代名词,打造专业乡镇、特色乡镇,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要做大做强“苗木、蔬菜、畜牧、食用菌、蜂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两个朝阳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乡镇经济实力。要抓住发达地区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机遇,发挥劳动力丰富又廉价的优势,引导劳动密集型的无污染产业实现梯度转移,增加劳动就业。工业基础薄弱的乡镇,要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四)加大扶持,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项基础建设方面,应对落后乡镇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一是资金支持。鼓励多渠道筹资,如财政拨款、招商引资、银行借资、社会融资、项目投资等。允许乡镇在可承受范围内,以抵押、担保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鼓励群众以土地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二是用地支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惠土地价格,抓好集体土地流转,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帮助引进项目,从而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和农民增收。三是用工支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立足于本地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四是技术支持。要健全农技服务机构,充实农技队伍。同时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全社会支持的合力。(五)注重人才,助推经济快速发展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引进,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有助于乡镇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更能干得好。要公开选拔录用优秀人才到乡镇基层工作,加大用人机制考核力度,提高乡镇机关工作效能。要加强“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择优录取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精、工作能力强的有志青年。建议出台专门针对边远乡镇年轻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将定期交流、提拔使用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用制度和政策留住人。
作者:李晓茶 单位:中共沁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