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如梭,油画艺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外来文化在中国已然得到了持续性的百年发展。中国油画创作艺术家对西方油画的材料使用、风格技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也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油画在未来不该仅仅作为承载西方油画艺术的载体而存在,中国油画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诉求,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油画。
二、两大主要民族审美意识发展之源
如果仅凭常识和自己的大脑来认知世界,世人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和体会往往有着谬误之处。诚然,东方人保守安分,西方人敢于冒险;东方注重感性思维,西方侧重理性思考;东方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由,西方侧重物质世界的获取和改进。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被归类为最大生存限度下的伦理道德结构,在此结构下的人类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限制,西方的文化活动则为人类社会居于主导地位放大了人性的力量的强势世界。这似乎给大众带来了一种错觉,东方民族的审美意识秉承的是静态观,西方民族的审美意识秉承的是动态观。答案恰恰相反:东为动,西为静。
(一)动观———东方民族审美意识发展之源
东方油画在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下是动观。东方更加注重写意、感受、象征、追求美和善的和谐统一。在东方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物我相忘,和谐相亲。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由此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恰恰相反。东方油画的创作需要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和领悟自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也。画家在行动中观察事物,观物如观人,万物皆着人之意趣,万物皆着我之情致。水情乃我情,水清则我清;春池如美人,秋泉如高士;山性即我性,山行为我行;夏峰如猛将,冬岭如孤人。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花、蕊、枝、干皆有君臣、父子、夫妻之分。花也,叶也,兽也,鱼也,皆人也。画家眼中的物,气质与情态皆与人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不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制约,不受一时一地一知一解之束缚,目之所见得于心而会于意,最终展现在笔末毫端。
(二)静观———西方民族审美意识发展之源
与东方的“天人合一”相反,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始至终持“天人相胜”观。首先,宇宙本身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合二为一。其次,人与自然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人是主体,物为对立。由此,西方油画艺术创作中,油画艺术家着笔于写实、模仿、再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西方油画最初多为在室内描摹事物的形态、质感,注重事物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以求达到栩栩如生、以假乱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变革,西方油画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打破常规,由室内转为室外,追求事物在变换的光线下的光感和趣味;最终西方油画家开始致力于油画创作的创新和内在精神特质。西方信任认知自然、把握自然,从而改造自然、驾驭自然。可以这样说,西方人的精神特征是偏向于动态的,但其研究和观察事物的方式则倾向于静态,偏好审视。
三、油画艺术创作中东方审美意趣的演绎
(一)概论
东方油画的历史与西方比起来诚然短暂,但是在一批文化探索先驱的不懈努力和庞大的东方文化体系的承载下,注定会走上一条阳关大道。部分学者未免有失偏颇:内在的精神气韵已然达到,为何要追求事物的表象和外观?殊不知西方油画的伟大之处不在对视觉上的色彩和形态的征服,在于感性和理性的理念的交织中人性的力量展现。艺术的理念来源于哲学。而在西方的哲学家黑格尔的眼中,东方画家虽然也可以将事物描绘得纤毫毕现,但他们并未在事物的光影变化中解释美所之所以为美,也没有掌握崇高理想的瑰丽的艺术技巧。而东方油画的精髓也并不在于表观世界的构建和再现,而在于其秉承的笔墨气韵和人文情怀。由此,我们自然可以认识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自身的无可取代和艺术价值以及在自己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文化现象光怪陆离亟待矫正的社会大前提下,中国少年渐渐走失在探索油画的道路上,他们知道怎样作画,如何作画,却忘记了为何作画和怎样创作油画。这些现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矫正就可以纠正过来的。
(二)东方审美意趣的演绎
“象”既指自然的物体形态,又象征着宇宙人生,所以大象无形,大象无声。“意”既是美学观念,又是哲学观念。东方审美中,油画创作是偏好于侧重于事物的意象化表达和寻求创作的衍生和结合的。各种具象的色彩、造型、结构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指向性。中国的油画创作相比较于西方的油画创作而言,更在乎虚实和主次的布局和安排。主体和客体相互区别对立,也相互结合统一。国画中的重要的“留白”是世界上首次正式提出的关于虚实的概念。有限的实体和无限的虚体丰富和延展了传统的油画创作观。画面的疏密与色彩则能够体现画家本人对画面的掌控,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都能够在画家的关于疏密和色彩的艺术主张之中体现。在现代人的视觉经验下,梅兰竹菊、山石沟壑的精神气质都实质化起来,积淀着丰富的人文气质。这一点在中国画的运用和东方油画的运用上都有着共通之处。成功的东方画家在汲取了西方艺术精髓之后创作的油画作品仍然能够明显区别于西方绘画有赖于画面的布局、留白、置色、意境等都来自于东方艺术熏陶下的审美视角,这一点颇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四、油画创作中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中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
1.绘画观念
本文说过:艺术创作的观念来源于哲学。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秉承着客体和主体相互结合统一的“天人合一”观。所以在艺术创作中,画家时常融合个人的思想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绘画的构图安排也时常汇集了画家的文学素养、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个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在绘画之中,画家本人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充满民族意识的审美视角也在绘画中展露无遗。油画作品不仅呈现着自身形态,而且展示了画家创作时的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
2.艺术元素
华夏民族的历史悠悠五千年,汇聚了无数传统价值符号、美术意象和创作素材。瓷器、屏风、戏剧、锦绣、壁画等风格独具的中华民族传统装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逐渐平面化和实体化,复杂或简化,力求以其风格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文化推进中国油画的发展和油画的民族性意识思维的发展。
3.绘画风格
中国油画创作的色彩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偏好于素色的使用,其色彩的使用基本围绕着青色、红色、白色、黑色和黄色五色。白色是本真,是虚无;黑色是坚守,是纯厚。中国的传统绘画风格的笔墨的风格技法的借鉴意义颇大。中国画的平笔、圆笔、留笔、重笔、变笔“五笔”以及浓墨法、泼墨法、淡墨法等“七墨”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使用也很多,而这些西方油画创作者都难以掌握和领会。
(二)油画创作中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实际运用
1.国内艺术大师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实际运用
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站在国画界的边缘,其油画创作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叛逆性的传承。其油画作品《长江万里图》从绘画构图到点线置色、意境处理无不透露着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入了解。它以中国画卷传统的打开形式展开,短小精悍,尺幅千里,融时间和空间概念为一,作品充满了叙事性和独特美感。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变革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形成了自身别树一帜的精神面貌。他的作品体现着强烈的东方意味,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善恶观和美丑观,在油画的东方意味之路上的探索远超前人,看似轻轻松松、散漫不羁,实则充斥着浮世的积极意义。
2.国外绘画大师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探究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深受东方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影响,精心研究了中国的书画作品。他的油画作品的装饰韵味浓厚,思想内容深刻。生命的诞生和衰竭的意义在于认知生命并能够不断把握其中的过程。将绘画上升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追求,他的画作中不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子,隐约而随性。
五、结语
今时今日,东方和西方的民族审美意识已然失去了从前的对立和冲突。百年的岁月和时光的洗礼之后,中国油画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结构之一,油画艺术作为思想和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成为了各民族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手段。东方油画创作中秉持的审美意识理应回到东方是归来,再到西方是归去,最后终究又归来。多媒体科学技术的出现和运用让油画创作遭受了更多和更大冲击,也让油画艺术得到了机遇,可以在绘画构图方面得到多元化发展。一切艺术都是为了寻求美的根源。坚守心灵的净土,秉承追求“真善美”的观念、善于发现美、不懈地探究美,这样油画艺术创作事业就一定能够得到蓬勃发展。
作者:秘云腾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