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摘要:目前,通信与信息网络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通信工程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我国越来越重视通信工程的建设,而软交换技术以其技术的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工程,因此,软件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文章主要介绍了通信工程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最后对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更好的应用提出了实践性意见。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应用
近几年,通信工程迅猛发展,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通信工程的应用不但能够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也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宽带业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通信工程已逐渐满足不了这种需求。通信工程需要不断整合资源,提出更好的技术来谋求突破。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通信工程未来发展的核心部分。
1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美国人最早提出软交换理念,至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该项技术和以前传统技术存在很大的不同。软交换技术通过把对应的呼叫控制模块分割开,并形成独立个体,但是彼此之间仍然存在密切联系。另外,利用标准化协议搭建互换信息的桥梁,促使通信工程技术的服务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推广,更方便人们使用。软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最为突出的技术革新,也是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这项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多网络同时使用,而且还可以是现在一种网络条件下进行多种服务功能,这就很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所以,软交换技术对于通信工程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交换过程如图1所示。
2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非常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媒体接入控制系统、业务支撑系统以及信息传输系统[1]。这些独立系统彼此间的联系是通过相应的标准协议来实现的。虽然每个模块技术发展能力不尽相同,但是均属于软交换技术的组成部分。利用一定的技术融合可逐步涉及整个网络层面: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以及业务层[2]。接入层:针对传统设施的模块整合主要体现在这一层的演变融合。这是极具重要的一步,因接入网是直接与客户相连,同时占用了80%的基础设备。媒体网关是接入层的设备,主要用来实现多种接入方法的转换与监控。传输层:因为使用的TCP/IP技术不能达到所需的业务质量,所以需通过控制层的帮助来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经过更新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是传输层的主要设备,其中路由器可实现分类业务。控制层:该层需与其他层紧密相连,因此与各层设备的使用直接相关,软交换技术的使用很好地体现网络智能化的优点。该层对系统的控制通过传统信号、独立协议或其他协议与网元相配合实现[3]。业务/应用层:在标准化的平台与智能化的软交换技术支持下使得业务的创建更加方便、快捷。运营商能够很快地创建并开展新业务,有助于提高业务层的竞争力。
3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
(1)电力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网络间的联系可通过软交换网络来实现。计算机网络与电话网络有时会因信号问题而不能实现互动,而软交换能够提供多种信号协议接口,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可以在更好地管理电话网络的同时为电话网络提供稳定的后台支持,促使电话网络的服务质量得到改善。(2)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系统中多种信息之间的传递与交换。在电力网络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常见的包括:光纤、载波以及微波等,这些传输介质彼此独立并拥有各自专用的设备。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使得一台交换设备就能够实现多种传输介质的传递。一方面,节省了设备的使用即降低设备费用;另一方面,在提高网络使用稳定性的同时达到多种信息互换的效果。(3)软交换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网络附加业务与增值服务。目前,电力通信网络不但进行语音与数据的交换,还能够实现视频与其他多媒体服务。软交换技术的使用不但能够提高语音传输的品质,还因其可以支持多种程序的使用,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软交换技术的支持下,电力系统在降低运营成本与建设时间的同时可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对提升电力网络形象极有帮助。
4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建议
虽然,目前很多运营商将软交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它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认为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可作适当的改进。首先,软交换技术在网络建设初始阶段能够提供的业务并不多,其对应的网络规模相应较小,所以可以配备一套软交换设备与各种接入设备相配合,实现该地区用户的语音以及多媒体业务;其次,在网络建设中期业务量逐渐增大,网络规模也随之变大,通信网络中的软交换节点增多,当软包交换网的用户数高于电路交换网用户数时,将促使数据信息业务客户数目骤增[4]。此时,可通用媒体网关UMG用作中继媒体网关,实现电信运营商和电力交换电话网络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电话交换机的整体覆盖[5];最后,网络建设后期时,软交换网络的设备主要是通过SIP-T,BICC协议实现连接。
5结语
综上所述,软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未来发展中应用的核心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对该项技术的研究,不断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通信工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久彪.论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9(15):14.
[2]李营.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8):58.
[3]胡英杰.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2):209.
[4]赵美玲.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2013(2):69-71.
[5]张建明.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136-137.
作者:舒烽 单位: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第二篇
摘要: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伴随通信工程、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通信工程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顺应需求的不断增高,通信工程也同样需要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准,为此,软交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通信工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成为了今后通信工程更新发展的重点。文章中,作者分析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网络结构,阐述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最后展望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通信工程;信息通信技术;软交换
前言
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发展,以往通信工程中所用到的网络技术已无法满足时代的变化需求,特别是网络业务的不断创新,原有的通信工程必须不断优化和革新以此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其中,软交换技术就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将是下一个NGN网络的核心技术,在通信工程的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作为通信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软交换技术以突出的网关管理、连接控制和呼叫控制的优势,为通信系统提供最高效的资源管理和分配能力,从而增强了通信工程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1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
所谓软交换是指从媒体网关即传输层中系统的呼叫控制功能分离出来,以软交换技术设计的软件实现该功能,进而达到呼叫的控制和传输的分离,为系统的可编程区域构建分离平面。软交换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网关管理、连接控制、呼叫控制、翻译、选路和信令等功能上。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软交换技术还可通过开放的业务接口与业务实际应用层连接,从而为网络提供更广泛的业务。与以往的网络使用技术相比较,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具有更多的优势。例如在以往的电话网络中,系统的接入、中继、控制这三个模块和交换矩阵都是统一聚集在一个硬件中,每一个功能模块均是采用总线进行内部连接。使交换机能提供的硬软件和业务应用全部捆绑起来,系统整体的开放性能较差,影响了整个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而软交换技术则不同,它将上述各功能模块全部分离出来,使每一个功能模块全部分离成一个独立网络单元和部件,各个独立部件之间发挥的功能都能构成一个开放的网络结构,进而实现呼叫控制、分离与业务传输,这样的网络结构使得网络业务更加独立,也能提供更多丰富的通讯信息资源。
2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网络结构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在网络中的通信特点就是分层和构件化。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从下往上依次可划分为接入层、承载层、控制层、应用层这四层,每一个层次在通信工程系统中均发挥这不一样的作用。其中,接入层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基础,其在交换网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该层主要是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的接入方式,通过连接,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到网络上。承载层在网络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它主要是负责将数据进行分组,将分好组的数据按照软交换规定的传输方式传输到对应的目的地。控制层在整个通信系统的关键,同时也是软交换技术的核心层面,其主要是负责承载控制和呼叫控制。应用层也是业务层,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软交换网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其基本构件包含接入设备、信令网关、软交换、中继网关、媒体资源和业务服务器,除此之外还有最为重要的分组承载网络,这些构件最终形成了通信网络庞大的数据传输功能。
3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分期应用
3.1.1通信工程系统初期的应用在通信工程系统初期,此时的网络正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其能提供的网络业务规模相当有限,因此,软交换技术在这个阶段能提供的网络服务需求非常少。在通信网络中应用软交换技术需要构建单独的点,从点到面,逐渐扩大网络的容量。通信工程系统初期主要是重视建立软交换技术,通过在电话网络中构建相关的软交换设备,从而为通信工程系统提供必需的硬件支持,实现电话网络和交换网络互相通信的目标。3.1.2通信工程系统中期的应用在通信工程系统中期,该阶段的网络业务已逐渐发展起来,规模也有一定的扩大,这使得通信工程系统需要提供的网络服务更多。该阶段中的网络交换节点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这一阶段所使用的原有网络已被由软交换控制的电路交换网和包交换网代替,使用数据网的用户不断增加,通信工程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每一个电话运营商为了满足更多的信息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了各自的软交换网络规模,同时与其他运营商相互合作,建立必然的联系,使得电话交换专网全面覆盖,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全面的通信网络。3.1.3通信工程系统后期的应用在通信工程系统后期,该阶段的软交换网络构建已趋于完善,此时的用户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各运营商也应采取对应的措施更加的完善自身的网络通信工程,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多个软交换设备,通过各交换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承载实现所有区域之间的互通。也可以构建通用的媒体网关,通过资源的共享加深各个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满足不同用户的网络通信需求,构建完整的通信网络。
3.2具体应用
3.2.1在固定电话网络中的应用基于软交换技术中开放接口使得业务信息能够自由交换,特别是设备接入更加的广泛,能够接入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整个通信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稳定性更高。因此,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络中应用时,需要进行改造。一种是端局先行,另一种是汇接局先行。对于端局先行软交换改造其要求的网络形态与常规的一致,可因其演讲速度较慢,因此其改造难度不大;而对于汇接局先行软交换改造,其工程构建起来难度非常大,风险系数也高,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很大,最主要的一个缺点就是原本最优秀的软交换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无法为本地固定网络提供其网络服务。3.2.2在移动电话网络中的应用在本地移动网络应用中,该过程中的MSC服务器既可以实现不同的口令,也可以实现对所有业务的处理和控制。H.248协议的不断应用和扩展,,MSC服务器除了能实现上述功能外还可以控制MCW,实现媒体信息流的互相交换、映射和聚集。MSC服务器除了单独服务于本地移动网络,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不同的本地网络,将每一个MSC服务器设置成控制多个MGW,进而实现3G和4G用户接入,将不同网络用户进行联合,使得GSM交换网络中的SMS网、HLR网和SCP网设备得到了重用。在长途移动网络中,所有的省会城市全部设置了中继网关,这个网关设置连接到省内的MSC、TMSC2、GMSC等交换机的电路,这样既能实现连接移动长途网也能实现连接移动传统网。所有的TMSC服务器和MSC服务器通过IP承载网络的LAN方式连接,各个TMG之间通过IP承载网络的网状网方式连接,各省的MSC、TMSC2、GMSC则是通过TDM电路连接。
4前景展望
通信工程除了要满足通信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还应满足用户不同的个性化和市场化需求,电力通信网就应发挥这样的优势。现在很多通信系统和新的通信设备都引入到电力通信网络中,使网络得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传统的通信网络中引进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使得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二者的接线越来越小,融合越来越紧密。通信业务由最先的低速率运行和调度电话发展到高速、大容量、数字化的智能业务,每一个网络都有自身的交换机和移动设备,且其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电力通信传输的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电力通信系统网络的管理也趋于复杂化。将软交换技术引进到电力通信网络中,既能整合各通信系统的资源、方便管理,又能满足电力通信系统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新业务。
4.1实现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连接
软交换技术可以提供很多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支持各种信令协议,因此实现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互通是非常容易的,只需将二者网络的信令和不同网关进行处理即可。在电话网络中另外加入计算机网络能更好的对电话网络进行管理,同时电话网络也更好的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优质的服务。
4.2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和补充业务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除了要提供数据和语音服务,还应往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发展。而软交换技术就能很好的提供语音服务,还能运用新的网络设备为电力通信系统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和补充业务。这主要是归功于软交换技术的开放式接口。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通信系统可以使呼叫中心的成本和周期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得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3实现网络的信息交换
电力通信网络存在很多中网络形式如微波网、光纤网和载波网等,且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独立的配套设施。在引进了软交换技术之后通过对每一种传输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避免了设备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网络的实用性,方便了管理,对其中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以实现整个网络至之间的信息交换。
5结束语
网络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被新一代网络取代已成趋势,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可编程区域和网络开放性等方面为网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类通信网络和专网如电力通信网等都运用了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引进和完善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应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时刻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软交换技术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网络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瑞丽,尹飞凰,孙银生.光通信网络在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设计思路构架[J].激光杂志,2015(2):93-95.
[2]张永飞,郑伟.ACE在跨平台网络通信C/S架构中的设计与应用[J].测控技术,2015,34(1):95-98.
[3]唐伦,王晨梦,陈前斌.车载自组织网络中基于时分复用的异步多信道MAC协议[J].计算机学报,2015,38(3):67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