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代都活跃着许多书家群体。陕西书法自周原甲骨文、西周金文、秦代石鼓文和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行书、唐代楷书以至宋元以后书法诸体,展现出一部完整的中国书法发展史。这部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异彩纷呈的形式,或托载于历代古籍文献中,或展现于摩崖、碑刻之中。因此,陕西不仅拥有中国书法圣地——西安碑林,而且还分布着无数雄伟壮观的摩崖石刻,如汉中石门摩崖石刻、耀州药王山碑林、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和华山西岳庙碑林等等,这些书法遗迹至今仍熠熠生辉。可以说,自西周至民国,陕西不仅见证了中国书法从产生到繁荣、鼎盛的辉煌时刻,也经历了中国书法从繁荣到萧条、没落的惨淡经营。
一代代不计其数的书家们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不懈努力,造就了陕西书法在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荣耀地位,向世人昭示着陕西书法史拥有的辉煌。这种辉煌,尤其体现在近年来西安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在西安众多的新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湿地景观、历史遗迹景观等等)中,古老的书法艺术极大地发挥了彰显这座千年古都不朽魅力的作用。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久远的文明传承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秦中自古帝王州”,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西安城中的碑和塔,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礼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昭示着这座古都曾经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近年来,响应中央“文化强国”的号召,将西安全力打造为国际化大都市,是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西安市委、市政府立足西安的特点,适时提出“人文化”等四化的理念,并把“人文西安”作为西安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型现代化城市”到“国际化的大都市”,再到“人文西安”的建设,西安的发展定位,确实“是一个提升、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在这些进程中,体现“人文西安”形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西安的旅游收入已跃居全国前列。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项目,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西安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人文景观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产物,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其特点表现在于:具有历史性,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具有文化性,突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具有艺术性,以合理的艺术形式表现人文景观的精神价值。历史上的长安物华天宝,诗词书画等诸多传统艺术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利用资源。西安作为一座以古迹著称于世的现代都市,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如何利用传统艺术中的有益元素,构建“人文西安”,突出城市亮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举措,即是新建了大量的人文艺术景观。这些景观,不仅重现了帝都往日的辉煌,更在改善人居环境、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西安市民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在这些新建人文景观中可谓是画龙点睛。如西安曲江的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浐灞湿地公园等等,都会随处发现当代陕西著名书法家的手笔。浐灞湿地公园中的回廊,一幅幅书法家书写的历代诗歌,使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书法文化之旅和诗歌文化之旅。
要彰显城市特点,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文化、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最急需的是对传统文化中可吸纳的艺术元素、艺术思想进行传承与利用,从而开发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资源,建构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价值体系。就目前来看,“人文西安”主要表现为复制和建设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存上。这种物质型的历史文化,在西安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古遗址、古文物、博物馆等。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以“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为西安古城的未来发展原则。该纲要第十章关于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体现的也是物质文化形态,第十三章提出重点保护和建设好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保护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古文化遗存。实施道北整体改造,建设和保护大明宫遗址。建设以周秦汉唐大遗址、大陵墓为主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加大对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灞陵、杜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在开发和建设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时,也刻写了一些书法楹联和古代诗词以作为点缀。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目前“人文西安”的建设,却仅仅限于以现代的材料复制古代的建筑形式,如周秦汉唐遗址区的大量开发即是;有时甚至弄巧成拙,如对秦二世陵的妆扮即是。实际上,遗迹只能保护,难以复制。北郊的汉天禄阁尽管只剩下一堆黄土,但那就是遗迹;如果推平另建一座,建得再像也是假古董。明代秦王府残留的一段南城墙(西安话剧院南),现在被用青砖包起来,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不伦不类。新建的遗址区中,也仅仅以楹联、诗词作为点缀,如开发秦汉遗址区,用仿宋体和楷体刻写怀古的唐诗;在隋唐文化区用仿宋体刻写古人忧谗畏讥、叹老嗟卑的诗词,而缺少对这些物质型文化人文内涵的挖掘、整理、提升和有效的宣传,也忽视了对西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精神的继承,更谈不上对西安整体人文精神的构建。在大力发展西安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当下,我们不能将发展“人文西安”的理念囿于对历史的重建及复制,不能狭义地把“人文西安”的建设,等同于对艺术形式的单一模仿。作为“人文西安”的精髓,核心是指对文化艺术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借以激扬大汉雄风,催生盛唐气象,进而重树民族正气,再振华夏雄风。文化的精神内涵高于物质表现,物质文化具有外在性、时代性、地域性,而依托于物质文化的文化精神,则具有恒定的特质,它既体现在文化的载体上,也表现在整体的文化形象上,从而构建新时期的“西安文化”。这才恰恰是构建“人文西安”的重点所在。
作者:何薇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