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成性课堂的含义及可能性,并以我市中职“三新课堂”电子电工专业观摩课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需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关键词:生成性;预设;三新课堂
一、生成性课堂的含义及可能性
做出预先设定性的教案,一定程度是指对于课堂经验进行整合,在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灵活性应用在其中,带动课堂的有效性、开放性,改变传统僵硬呆板教学,做以动态生成课堂。在一般的教学中,课堂行为主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进行预设教案的贯彻,这就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应和并做出对应反应,对于学生的主动性有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尤其突出,一旦出现什么不可避免的超出课堂教案预设的问题,教师就会手足无措,只想着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定格在教案设计的模式下,不能够及时解决此类问题,虽在表面上看来课堂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不错,但是从根本上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散发新思维的养成,使学生会错失良好的思维碰撞机会[2]。对于传统课堂来说生成性是一种弹性、活性的课堂体现,不同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课堂对于教室来说,是不熟悉的,有着不确定性,惯于既定模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此类教学模式教室难以接受和适应,原有教学教案的提前设定,内容不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已经在教师的已有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无论在课堂上学生遇到或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们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令教师们头疼的是它的出现不一定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之中,往往因为生成性问题而出现了让教师出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特别怕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发挥好“生成性”是教师课堂实践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事件的发生是具有突然性的、具体的、动态的,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成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观赏。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认知点出发,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发展的机会。在课堂过程中绝不能以教师的角度为主,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无视其基础,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使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不利于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想法为主要契机,机动的改变教学方案,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来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问题,从而获得教学的效果的提升。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以教师良好的准备为前提的,否则也无法能及时进行改变和创设性教学。就目前这情况而言,当成动态的课程还是较少的,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因势导利胜,顺势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成为第二角色,主要以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健康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效果。第一,案例:我市电子电工专业“三新课堂”观摩课上,王帆老师的“高三电工技能实训——单向连续运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是一堂充满生成性的课。在实操环节,王老师用手机拍下了学生接线的视频,并传到电脑上。在随后的点评环节,王老师一边播放学生的操作视频,一边对学生接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针对学生接线速度慢,接线容易出错等问题,王老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二,反思:学生实训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问题又真实地暴露了学生在相关内容掌握上的缺陷。因此,让学生“生成”问题后再由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更具针对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极强的掌控能力,也是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显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运用,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
三、预设与生成需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指导下,顺从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方面,使教学课堂与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课堂的动态性,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原则和根据的进行性信马由缰式学习,应当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3]。例如可以根据电子电工专业性的特点向学生,在其了解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相关知识下,渗透一系列的知识与技术,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可以使学生增强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应当包含学生在这些课堂上所达到的其他县实现目标。这要求目标是具有弹性的,这是为了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从而缓解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矛盾差。这是过程的设计重点,应当是如何开始、如何推进,、最后怎样结束。课程的结束不应该是戛然而止,而是水到渠成的顺利使然。这就要求在课程课程的设计中也是具有弹性的,对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与方法以及实际运行效果,师生互动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弹性设计,从而构成弹性教学。在这个设计要求下,其实不固定于正式的提问和设定标准答案,是关注于学生主体,改变传统教学风格,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弹性、具有活性,使教学生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可变量,使课堂具有更贴近生活的个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风采,推进师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摩擦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是新的问题和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推动教学。其次在面对生成性问题,这是考验教师对课堂临时出现的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成熟教师是应当经过无数次无数次锻炼出来的,首先要保证冷静的分析,然后当机立断的作出好决定处理问题。这种应变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锻炼出来的。最后对于课堂有问题,处理过程进行思考,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进行反思,加以总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不仅局限于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问,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那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的反映,调动自身的知识鼓励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活跃性。生成性课堂可以使教师在知识有素质的提高过程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使自身反思能力提升,加强原认知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健康持续的学习生活。生成预设性课堂对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技能提高,使学生走出之我的局限,更好的开拓视野,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良顺.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精彩课堂[J].考试:教研版,2012(11).
[2]王姗姗,逯鹏.论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职称论文发表[J].运动医学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
[3]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作者:林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