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改善对策,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民族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国内外的传承方式,发现影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武术的门派种类繁多,推广力度不大;少数民族武术的理论不完备;缺乏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缺乏对少数民族武术的保护。基于此,文章提出改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即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政策和对少数民族武术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快对其改革创新的步伐、促进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以及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这样让少数民族武术的独特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展示其风采,同时在国内外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既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也有全面的交流与融合,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最终汇合成为中华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文化汇集成为特色中国风。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而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55个少数民族,它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体育文化结晶,集中体现了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特定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宗教、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猛兽,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军事技能,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则集健身、养生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总之,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惜的文化资源,更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民族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也面临着遗忘和失传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武术传承后继乏人、武术理论知识的流失等问题。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构建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改革创新的步伐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对抗性、娱乐性和欣赏性,从不同侧面可以观察到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在少数民族地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而是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体现,深蕴东方宗法礼教观念,重人伦、讲武德、注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崇尚养生、修性的健身功效,这就是历史赋予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少数民族的武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在受到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已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武34术体系。从它们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二大类:徒手和器械。徒手类即拳术,云南傣族的拳种最多,主要以象形拳为主,如孔雀拳、金鸡拳、喜鹊拳、象牙拳等;苗族武技在东部方言称“舞吉保”,有粘功拳、策手拳、占穴拳等;回族拳术内容丰富,有教门弹腿、查拳、通臂臂挂拳等。少数民族武术从技术体系上看,少数民族武术主要分为徒手技术、器械技术和远射技术三个主要部分。少数民族的武术器械繁多,有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其形状各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兵器,但弓和弩都是共同拥有的。
1.2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武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由于各民族存在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程度的差异,使少数民族体育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其本身受到特定地域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同时带有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印迹。因此,少数民族武术的文化带有两种特征:民族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1)少数民族武术的民族性格特征。民族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武术文化的特殊烙印,在不同的民族武术中蕴含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民族特征。北方民族武术与南方民族武术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如北方的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平原上,大多离不开草原和骏马,长期过着游牧、迁徙不定的生活,从而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慷慨、豪气等所独具的民族文化性格。因此形成了以骑马射箭、摔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内容,多表现为工架舒展、放长击远、豪迈奔放的技术风格。而南方少数民族诸如傣族、苗族、纳西族、土家族等,由于长期生活在丘陵、山地之间,复杂的地势,不便的交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勤劳勇敢、安身立命等独具的民族性格特征。因而,形成了以弓箭、短刀兵器等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内容,则南方少数民族的武术多注重防守,讲究防中有攻,动作紧凑的风格特点。(2)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所谓“北人善骑,南人善水”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民族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也体现出了各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东枪西棍”“南拳北腿”“拳兴于齐”“剑起吴越”“北弓南弩”。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较为恶劣,人们为了保护本民族和自身的生存,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主角形成了与该民族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各民族气息的武术内容。例如,生活在西北高原、沙漠地区和内蒙古大草原的少数民族,这种生活环境下要求多弓马骑射,这部分地区的武术特点表现为少步下的近身短打的套路招式;而生活在山区和平原丘陵地带的少数民族,则要求以陆战及短兵为主的个人技术,因此这部分地区的武术表现着发达的近战和短兵器格斗技术风格。少数民族武术还受各地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节日礼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西南少数民族武术多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巫”“舞”“傩”往往是其武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遗留形式;土家族地区在现今广为流传的“十二埋伏拳”,是因为早先民们以狩猎为生,常用设卡捕猎的狩猎技术,从而演变成一种古老的拳术;云南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上的武术表演等,则带有浓郁的节日文化特色。
2影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2.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国内现有的传承方式
少数民族武术与其它民族武术的传承方式一样,家族传承的历史是最长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很强,武术的传承一般在家族内世代相传,形成许多著名的武术世家,例如,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相继家族传承后,师徒传承逐渐呈现,但总体来说,武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它的传承范围最广,其形式包括授徒和拜徒两种,师父在挑选徒弟时要看他们的武术基础以及武德情况,挑选条件非常严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向现代化方向成长,普及于学校,则出现了学校师生的传承方式。
2.2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国外现有的传承方式
如今部分少数民族武术也已走上国际,据目前来看,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有孔子学院,以及分布各地的武馆,这样,通过孔子学院和武馆传承中国武术,传播至国外。另外,现有的传承方式还有留学生武术人才的传承,积极培养留学生少数民族武术技能,从而构造国外武术传承体系。
2.3影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2.3.1少数民族武术的门派种类繁多,推广力度不大在由于历史发展、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的差异,少数民族武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门派,创编了多种有着风格独特的套路与器械体系的拳术,但是如今的少数民族武术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推广工作开展不理想,使得许多经典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没有传承出来。门户之见严重造成了少数民族武术难以传承发展,各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不允许本门弟子学习其他门派的武功,自门内武功也是绝不轻易传授给外人的,还有封建色彩的影响,“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磕头拜师才予真传”等。另外,本门师傅在教授徒弟时都会“留一手”,并不会倾囊相授,导致很少的人掌握一些规律性或武术精妙之处,长久以来,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武术因失去继承人逐渐失传了。2.3.2少数民族武术的理论不完备早先武师们的武功传授方法多以“口传身授”为主,传授武功只对本门、本派的弟子传授,因此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十分稀少,在后人整理民族传统武术的理论资料时,缺少了可供参考的相关书籍,则导致少数民族武术的理论体系不完备。有些少数民族武术理论书籍中语句深刻,要有很高的悟性才能理解,一旦理解不了,就会导致练习错误。另外,少数民族武术在理论以及技能方面还不够新颖,还需加强创新。2.3.3缺乏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现如今,如果一个体育项目能进入奥运会,那么这项体育运动就能在体育界中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有足够的比赛,通过比赛形式的宣传,少数民族武术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从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全国性或地区性开展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的寥寥无几,即使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也就可以看到几个拳种出现在比赛中,并没针对于各少数民族武术展示或者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大型运动会。在社会中,更是很少见的少数民族武术的练习者,也缺乏其特色聚集展示的活动。2.3.4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保护如今,政府比较重视竞技武术的发展,却轻视了各种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因而少数民族武术在政策和资金上没有得到优厚的待遇和充分的保护,使得很多武术项目已经濒临灭绝。另外,政府对少数民族武术项目的宣传、推广与保护力度非常薄弱,没有积极挖掘、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人,使得许多传承人基本生活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社会中得不到重视,且传统的传承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的人,这样让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只能随着他们的逝世而消失。
3改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受到现代生活制度的冲击,传统武术受到一定的影响,慢慢发生改变,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它必须要获得社会的认可,才会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
3.1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政策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普及少不了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起了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提高对少数民族武术的重视程度,制定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发展的政策,加强有益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播的权利。一方面,可以加强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对传承人发展的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资金的支持,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展览、表演活动与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更好地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3.2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社会组织的建设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武术俱乐部、社区武术以及武术馆的建设,是传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人群进行了专业化的武术教育及广泛的认识少数民族武术。通过专家访谈可以了解到,现如今市场上的武术俱乐部、武术馆并没有获得很广的开办,社区武术的建立虽较多,但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辅导,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武术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要扩大武术俱乐部及武术馆的建设,充分调动民间传承的力量,通过传承人个人开设武术俱乐部、武术馆的方式来进行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推进少数民族武术市场化,并且消费价格要切合实际符合大众们的经济水平。同时,政府机构也应该配套出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充分发挥出个人的影响力和主观能动力,保持原真的民族武术特色。对于社区武术,要建立起固定的活动场地,配有专业人员来指导,这就要让当地体育局聘请专业的少数民族武术教练和武术顾问,在规定的时间来开展少数民族武术的教授和指导工作,让居民们能够直接接触原真的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武术风格,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享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
3.3促进少数民族武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
强化武术教育,植入“尚武精神”,这不仅是提高国民体质的途径,也是增强国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传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最佳途径:将少数民族武术根植于学校。第一,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校园硬件建设的亮点,同时可以将“民族性、传承性、综合性、创新性”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色的活动。第二,在学校中成立校武术队,选拔爱好并具各武术运动天赋的学生,把民间的拳师请进学校,利用课余时专项培养武术后背人才。第三,学校要利用专业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认知和社会认同,在校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知识结合着其他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同时引入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发现与培养具有武术天赋的传承人,为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3.4加快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改革创新的步伐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是蕴含着传统的记忆,但是也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这样会阻碍少数民族武术传承发展与传承。我们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建设,摒弃原来宗教封建消极的影响因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传承少数民族武术,积极地开发少数民族武术项目,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的挖掘和整合工作,达到各民族武术文化的资源共享,并加快对其改革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要多元化发展,让人们多方面地去了解各少数民族武术,进而接受和学习各种武术。首先,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就是对现有文化局限性的自觉突破与超越;在内容上,我们应当对武术进行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传统武术中的“经典”套路与动作进行融合创新,创造出符合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群众武术不同层次需要的文化样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要体现出时代性特征。在形式上,在尊重表现技击为核心的前提下,运动技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尽情发挥。其次,制定好完善的武术赛制,尤其要增加针对于各种少数民族武术的表演赛事,将少数民族悠久的传统武术文化与当今的竞技体育有机的融合起来,从而扩大少数民族武术的影响力,与世界闻名相互融合。
3.5促进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
中国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元素,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让武术文化走出去,传播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的精华,是实现我国民族精神的凝聚,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和媒体传播迅速发展,在网络软件上,以及街头海报、电子荧屏等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进行包装宣传,开放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的培训和深造,通过政府经费支持让传承人出国宣传,促进少数民族武术走出国门遍及世界的传播。中国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优势空间,孔子学院可以推动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孔子学院在国际上推广少数民族起到了窗口作用,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融进孔子学院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与推广。
4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的象征与文化的缩影。如今时代下,中华武术正在走上坡路,是发扬少数民族武术传统价值以及传播武术精神的最佳时机,积极广泛挖掘少数民族武术,将其创新、宣传、传承、推广。注重武术教育,加强保护政策,发挥政府力量,将少数民武术文化推进校园,推进社会活动中,普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知识,培养传承人;利用媒介资源,加以宣传,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将其优秀元素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强化武术交流,促进武术文化创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特色内涵与原始风貌,同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其挖掘整理工作,丰富传承与发展途径,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还要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以及真正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延庆,方征,王晓芳.从回族武术文化现象透析我国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92-95.
[2]刘尧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5(11):23-25.
[3]刘尧峰,蔡仲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探微[J].贵州民族研究,2014(166):217-220.
[4]房斌.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与发展[J].枣庄师专学报,2000(5):94-96.
[5]郑洁莹.丽江纳西族东巴武术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4.
[6]张志臣.云南傣族武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研究[D].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14.
作者:李晓萌 王继生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首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