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是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路径,在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功能与价值越来越显著。本文以化学教育作为主题,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切入,结合我国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素质培养新理念,对化学教育植入人格塑造的必要性及措施做出说明。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格塑造;必要性;措施
二战后,人类开启了关于“技术伦理”的探讨,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宣传、扩展,现代教育中引入了关于技术伦理相关科学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植入了关于技术伦理的教育。具体是透过技术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思辨,利用人格培养与塑造路径,对“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方面的价值伦理进行人文教育牵引,以此提升教育的全面性,促进现代教育的完善。
一、现代技术伦理下的化学教育
技术伦理理念要求在化学教育中,去除因化学教育知识、技术传授可能在不良动机下的生产及应用。现代化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从完善人格、素质教育培养为出发点,使化工人才培养能够与我国化工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并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素质培养,塑造具备坚忍、刚强、正直、爱国、奉献的崇高品质;使其能够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使思想价值导向人文主义层面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科学主义”,以此提高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与技术中的公共品德,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因此,从必要性观察,主要是利用人格塑造路径,完成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应用知识与技术科学奉献精神的引导,令其趋向全面发展。
二、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的措施
人格的构成要素较多,如本能、情绪、观念、知识、各项能力(如分析、观察、创新、探索、实验能力等),所以,在探讨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措施时,需要借助多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感性———知性———理性的塑造
根据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人在自身成长与各个发展阶段,需要按照感性、知性、理性进行对应培养。在人格塑造中,往往被称为“人生发展的诸阶段”,并转用于思维能力训练方面。下降到化学教育中,即需要实践教育教学时,增加化学知识教学、实验技能教学之外的感受性培养,将其与化学学科中的“亲和力”关系原理进行关联,并对接到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性引导层面。结合上文中技术伦理理念植入思路,实践人格塑造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令它关联到基于“人性”“人生发展”的人文主义内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原理知识———实验操作技术———人文伦理贡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促进关系。应用好这种关系,能够逐渐导向社会生产,促进社会演进。结合素质教育则要求以人为本,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借助技术工具之便,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发展史、重要人物事迹、化学知识成果转化后在社会演进中的功用价值以及相关“生化武器”方面的知识教育、理念引导、价值思辨。在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梯式人格塑造层面,要求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提升到逻辑思辨层面,如对立面的争斗关系、亲和力方面的融合关系、还原以及置换方面的对应性等。明晰各个事物间的关系,训练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论辩能力,可以由知性能力的训练逐渐强化,使学生具备化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使其真正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视界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从中提高思想觉悟,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栋梁之才。
(二)知识———生活现象相结合塑造
人格塑造不是道德教化。根据现阶段学生所处的社会氛围、思想观念、行动动机观察,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比较普遍;这种思想倾向与价值主导往往会在个体化意志的引领下最终走向“物质———享乐主义”。所以,在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化学学科的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现实中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而不是生硬、僵化地教导“科学主义及其价值”。具体实践人格塑造,应该借助技术工具、日常生活常识、现代工业、犯罪案例等详细解析化学知识———生活现象之间的密切关联。将学生牵引到“功能———用途”层面,使其理解到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关注的是针对生活的改善;并在运用化学学科作为一种阐释世界万物及其关系原理的方法时,催生学生对其“人文主义”功效、有益于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真正功能性加以把握,迂回地植入公共价值理念。扭转自我中心主义下的“私”,并将其转移、提升、拔高到真正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公”。透过人格塑造路径,为化学学科植入“社会功用”“人文价值”,并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其进行应用实践。另外,人格塑造及其成型重点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与事物,因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所能胜任。为了达到针对化学学科学生的人格塑造效果,有必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归纳、生活感受传达。比如,在互动教学实践中,增加一些类似演讲的活动;开展以“技术伦理”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并以化学学科的课程及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社会犯罪案例,说明犯罪分子制造炸药、生产毒品行为的危害;并透过这种演讲、辩论,逐渐将学生引导到更高层面的“恐怖分子与化学武器”之类主题的探讨与研究。化学教育中增加了与社会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主题探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功能、用途、非法应用知识及其所要受到的法律制裁等。
(三)实验精神转用到人格塑造
实验教学属于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功效与能力培养的部分。现阶段我国化学教育工作对此比较重视,硬件设施方面的配备基本上已经到位,并且实现了技术工具与实验教学间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育水准。但是,实验教学本身指向“专业化制造”,缺乏针对“技术伦理”层面的教学引导,建议按照目前情况,在实践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尽量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播放视频、举办犯罪知识讲座、开展反对“化学武器”不良应用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解析犯罪分子利用的原理与操作方法,说明其用途的动机,针对这种反社会的心理做出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理解。通过交叉学科方面的经验,借鉴其融合的一面,选取一些法律知识、犯罪途径、危害性方面的材料,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法律意识方面的“技术伦理”理念学习,保障其学习用途的“正义性”。比如,关于化学制剂的生产、售卖,非法生产可能获取的罪行以及相关的知识,最好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进行一些以“化学学习正义化”为主题的组织活动;透过学习、讨论、思辨、宣传,扩大这个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化学学科在其反面可能带来的人格扭曲、技术滥用、社会危害等,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地对其加以预防的教育目的。根据现代化学教育学科现状观察,预防性的教育思想植入较少、方法落后。因此,建议针对化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及社会现实中表现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必要采取一些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思想教育”引导试验,将化学实验中的实验精神,引渡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确保其能够学习到实验精神,并从实验操作中获得人生的正确方向。将能力训练与思想教育进行科学融合,最终降低“自然科学门类”教育实践成果的非法转化,降低技术学科携带的“灾难基因”向外生长。
(四)创新能力塑造
化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实验科学因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爵士的大力提倡,推动了现代科学发展并且完成了各种科学知识的成果转化。根据《学术的进展》《新工具》两本著作的阅读与学习理解,培根的意图旨在为解释自然提供一种新工具,而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但从“技术伦理”的角度观察,它已经产生了诸多灾难。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预防其不利因素,提升其有利因素的扩张。实验科学属于“机械思维”,而现代化学教育要求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求保护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以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塑造人才,并将创新能力视作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部分与教育目标。根据萨义德在《开端:意图与方法》中对于“创新”的论述,建议将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并保护学生“自主性”面向的学习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具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实现“创造意图”。创新能力的塑造措施。从思维层面观察,需要将感性体验教学、思辨逻辑教学、实验操作教学、知识转化教学等进行综合实践。比如,体验方面可以借助技术工具设置情景教学,引入日常生活常识、生活现象解读;再如,思辨逻辑教学层面,要求学生能够分辨化学学科作为解释的方法功能、作为改善人类生存的应用功能、动机不纯情况下的犯罪功能等,让其能够明辨其学科本身的内涵;并在实验教学的案例分享、制作、探索中逐渐形成自主式学习,并逐步培养其“公共意识”;再如,知识转化方面,重点要借助化学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理论———实验转化关系,将其植入到实践人格塑造的教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如将创新直接单一地理解为创造、发明、发现等,按照现在的创新理论,应该注重其构成要素与综合能力训练、引导。化学学科的功用、价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非常重要,但由于存在对这种技术文明成果的滥用、非法应用,出现了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毒品制作、炸药制作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所以,在现代化学教育中需增加技术伦理教育,选取人格塑造路径,完善现代教育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实现对现代教育的黑龙江职称补充,提高素质教育水准。希望以后能够对该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针对该主题提出较为细致的探讨。
作者:林丽花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