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途径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体育教师,这些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教育等途径,加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师德认知发展水平,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不仅能促进师范生综合道德水平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职业信仰和规范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范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倾向,其师德养成教育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师德养成教育越来越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成为学科教学的内在目标。当前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也突破传统的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层面,更加关注体育师范生的道德与知识的有机融合,不仅培养体育师范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提升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技巧。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同样需要进行师德养成教育。但与其他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相比,他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成绩、专业志向、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应结合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以地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百色学院、河池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教育等途径,开展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

一、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特点及其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生与其他院校师范生相比较,具有显著而鲜明的特点。这个群体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过于注重自我、集体观念淡薄、喜欢拉帮结派、争强好胜、忽视纪律约束等特点,文化学习缺乏竞争意识,行为容易过激,法纪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纪律涣散,时有打群架、酗酒晚归、旷课旷考、考试作弊、嗜睡贪玩、网聊玩游戏等行为。针对以上行为特点,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遵循普通高校师德养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又要根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区域体育师范生的特点[1],特别是针对这一群体个人行为、师德养成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师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该学生群进行传统的德育理论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教学中规范教学行为、增强集体观念,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环节,促使学生摒弃投机应付的行事作风,养成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

(三)常规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区域特色文化,这些文化是体育师范生所熟悉并认同的,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中,将民族特色文化渗透进来,与常规师德养成教育融为一体,激发体育师范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增强其师德养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充分利用扎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先进教师的优秀事例,感染体育师范生,使他们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一)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引导体育师范生将师德知识内化于心

第一,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相关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又要有义务教育法、体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知识。既体现教师专业化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特色。同时,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产生的道德情境,在学习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体验师德,把师德知识应用到现实体育教师职业生活中,以帮助他们适应和处理教师岗位中产生的道德问题。[2]尤其要针对民族地区区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特点构建特色课程。如,以“弘扬传统、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精神为引领,自编红色微型课程,充分发挥红色示范和辐射作用。第二,强化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识课程教学渗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等通识课程教学,引导体育师范生自觉学习师德知识,将师德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养成师表品行和爱生情操,树立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和奉献、清廉的道德追求。二是教育课程教学渗透。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将师德规范要求融入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班主任学等课程教学,开展师德相关问题研讨,引导体育师范生在研讨、辩论、解决师德问题中提高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促使师德理论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体育师范生个人的师德理念。三是专业课程教学渗透。开设体育专业课,在专业理论和技术课教学中,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传授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体育师范生树立清廉、进取、奉献的价值观,弘扬“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造就热情、负责、幽默的人格,树立敬业爱生、求实创新的师德观。第三,坚持“四年一贯”不间断的师德养成教育。要以民族地区对师德的要求为依据,既考虑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又注意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一年级传授师德知识,二年级培养师德情感,三年级培养师德意识,四年级培养师德实践能力,以培养体育师范生师德的知与行,为其将来从教时能知行一致奠定基础。

(二)发挥课外活动的实践功能,帮助体育师

范生把师德规范外化于行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要突出民族性。活动方式除了传统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还要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民俗和民间体育活动多样化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实践。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体育师范生可以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和裁判,协助当地县体育局、团委组织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项目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师德意志。同时,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还应突出思想性,使体育师范生在实践中了解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爱,坚定其服务地方、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如,通过参加调研团队参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调查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体育师范生亲眼目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深入理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挖掘、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期待与要求,感受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诉求,在体验、经历、感悟、理解中明确社会的需要和体育教师的责任,增强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坚定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此外,要加强与民族地区相结合的科技文化活动。一是体育科技文化活动。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体育专业健身技能实训等基地,利用参加全国、西南高师和区市体育运动会,以及主办学校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学院体育节等机会,开展师德自信培养,在训练与比赛中培养信心、磨炼意志和自控情绪,在竞争与协作中塑造体育师范生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抓好学生科技知识竞赛、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比赛、红城学术沙龙、科普创作展示活动,加强与体育局、民委的合作,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和传承保护基地,指导体育师范生成立体育学院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推广、体育舞蹈等科技型协会,开展有益的科技竞赛和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其良好师德的养成。二是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组建弘扬“百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体验宣讲团队,宣讲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新生军训和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体育师范生参观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旧址,向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烈士敬献花圈;重走小平路,参观红军码头、邓小平旧居;重走运枪小道,访问红军村革命前辈及其后人。在经历红色体验教育后,开展重温入团、入党誓词,以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先辈革命信仰,坚定用青春书写新篇章的理想信念,在情感和道德震撼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师德。

(三)发挥环境教育潜功能,促使体育师范生

进一步强化师德意识一是发挥校外环境教育作用,帮助体育师范生树立师德理想。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有着辉煌、丰富、深厚的红色资源,这对地处其中的民族地区高校,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和可用资源。因此,地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百色学院、河池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民族地区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社区拥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纪念碑、纪念馆等100多处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加强同社区各界的联系,协调社区各方面力量,整合社区各方面资源,发挥社区红城的教育作用,营造有利于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良好社区氛围。二是凸显校园环境教育功能,强化体育师范生师德信念。校园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通常把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称为一种“潜课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同样需要凸显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学校可以通过校门区景观、办公区景观、教学区景观、运动区景观、生活区景观等的精心布置,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如百色学院,在校门区,修建融入壮族风格和现代气息的大门,设立体现红色精神的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艺术剧照和百色起义精神电子学习屏幕;在办公区墙壁刻写“志远行敏,德高业精”“弘扬传统、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及“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特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等办学特色标识;在教学区、文化墙和长廊张贴瓦氏夫人、韦拔群等壮族爱国英雄,孔子、蔡元培等教育家和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名言,悬挂他们的画像、照片和生平介绍;在运动区,设置李宁等广西籍奥运会冠军的画像或雕塑,配以“更快、更高、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3]等口号;在生活区,张贴体现师范特色的格言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图画,设立石碑镌刻教师名字的万名廊,以志远、行敏、德馨等校训名词命名食堂楼,食堂内张贴李绅、朱柏庐等思想教育家画像和勤俭节约名言警句等。总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具有其鲜明而独特的特点,应在坚持普通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民族特色体育等特点,激发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体育师范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农彦.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原则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6(14):31.

[2]邱其荣.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课堂教学探究[J].新教育时代,2015管理期刊-10(总第2辑):30.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A].2006-12-20.

作者:邱其荣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途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218058.html

    相关专题:缺陷食品召回制度 供应链成本分析


    上一篇:师德评价体系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