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风险管理前)和观察组(风险管理后),每组为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0~82岁,平均(48.5±15.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49.6±1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识别护理过程风险),将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同样是心血管患者的观察组。对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3风险管理措施
1.3.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及程序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安全管理小组(均由具有经验的人选组成);心血管患者大多使用药物种类多,类型多,加上年龄一般较大,增加在服用药物时错误用药的机率,针对这个问题,服药护理组实行责任护士当面给药制度,避免了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风险。同时也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能够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模式。1.3.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向护理人员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知识及工作技巧,并告知该项护理工作与其他护理工作的不同处,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及工作态度的考核可以通过对患者问卷调查来进行。1.3.3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对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使用流程要加强培训,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于管理者以及护理人员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使用过程中的错误也要及时指导纠正;要想降低护理风险率,就要大力加强对各种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及调试力度等。1.3.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风险的宣传对患者及家属普及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于心血管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认识和预防意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这些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1.4管理效果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护理质量评分、综合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率在风险管理实施后增高;医疗纠纷发生、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护理风险定义: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出现患者病情加重或者死亡的后果,具有普遍性[3]。当前医疗环境下,传统的经验护理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医疗服务,因此需实施必要的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能够及时的识别出潜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4]。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护理人员、病区管理、技术操作、制度常规、设备设施、用药管理、患者护理以及院内感染等;因此,提出防范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科室首先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制度法规,实施人性化服务,对病人进行宣传护理风险等。采取以上措施,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然后通过自身学习与临床实践,努力提高防范措施。对心血管护理工作采取每班评估措施,接班后要对危重病人首先进行评估,接着评估普通病人;详细记录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需求及不满,并将其及时向上级汇报;对于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患者需及时向护理部汇报,护理部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处理办法;交班时汇报需要及时处理的患者和事项。除此之外,健全的法规制度在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从细节入手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对风险宣传可以让更多人对心血管护理方法和要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中,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护理过程,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率在较之前显著增高,而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则较之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尹莉 王爱梅 钟颂华 李小云 黄玉霞 单位:东莞市清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