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的内涵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文艺复兴,反对神权,肯定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反对愚昧。虽然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人文”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是相通的,即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文化品格和精神价值。“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深刻认识和对人终极关怀。具体而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要遵循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1]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认知能力、文化教养、思想境界、品德情操的综合体现,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在吸取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人文知识解决问题,在知识积累和长期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大学语文课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2]语文课程可以帮助人从文学作品中领略自己从未领略过的生命过程,文学的审美价值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摆脱心灵的困境,明辨美丑善恶,形成健全人格。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争论不休。仔细梳理教育部关于语文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就能明确不同阶段语文课程的定位。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相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对于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语文的定位却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以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高中阶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应该说,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是以工具性为主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兼有人文性。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重点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经过中小学阶段大量的语文训练,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虽然目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下滑的趋势,但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已经由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变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大大缩减,教师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所以,开设大学语文绝不是为了“补课”,“主要目标应该是通过文、史、哲、艺等文学文化名著的导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学术视野,拓展阅读面,系统和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3]。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由工具本位走向人文本位,打破学科的狭隘观念,实现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交融,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考虑到高职学生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现状,高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兼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高职教育强调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的目的性很强,把专业课程称为“饭碗课”,把公共基础课程称为“打酱油课”,大学语文毫无疑问属于后者。再加上中小学阶段机械灌输、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更加兴趣索然。要想打破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成见,必需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展现出无限的人文魅力,创造出和中学语文不一样的精彩。从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笔者将“人文”二字拆分理解,“人”即是“人心、人性、人格”,“文”即是“文字、文学、文化”。“文”是根本,“人”是提升。“文字、文学、文化”是路径,“人心、人性、人格”是结果。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围绕“文字—文学—文化”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其中,文字是前提,选择的篇目一定要文辞优美,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文学是基础,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撞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文化是拓展,凭借文学作品开阔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提高对文化的认知和反思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出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精神境界、价值取向中,领悟文学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对于作者和作品产生心理共鸣,充满人文关怀,从而净化心灵,提升人性,完善人格。通过这样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课文就不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是融合了文学、美学、历史、哲学的文化立体景观。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上,要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选取有利于学生认知并能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作品,以“文字—文学—文化”为主线,从对“文”的解读上升为对“人”的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修养。以《楚辞•渔父》为例,文字层面是掌握文言字词,流畅阅读课文,了解楚辞的语言特点和对后代诗文的影响。文学层面是分析文章的人物、情节、结构,认识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体会文章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的艺术特色。文化层面是从课文中“渔父”形象引申出中国古代文学中“渔樵”意象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完成对“文”的拓展之后,还要对“人”进行进一步深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屈原投江自沉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屈原的心境,产生心理共鸣。并引导学生查阅后世悼念屈原的诗词文章,让学生感动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质,崇敬他的伟大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

四、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

1.精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高职的大学语文面对的学生生源复杂,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容量又极大,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都有涉及。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文学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途径而非目的,教学篇目贵精不贵多,其选择标准是“这些篇目应当具有现实启发性,能够参与现代文明建构,成为丰富学生精神涵养的重要元素”[4]。高职学生基本能通顺阅读现当代选文和外国选文并理解大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文本细读,传授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研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去阅读类似的作品。对古代文学除了解读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还要适当进行现代性阐释,对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从《谏逐客书》谈论给上级提意见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从《长恨歌》启发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大学语文不但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创新。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参与体验活动。大学语文改变教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落到了实处。教学活动“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知的难点或者学生自身的兴趣点来确定,也可以将这三点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文中”[5]。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要灵活和多样化,既可以作为课程活动单独开展,也可以与学校、系部、班级的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学生个人参与,也可以组成团队;既可以是书面表达,也可以是口头表达。结合课程所学内容,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完成的项目,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能力兼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3.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高职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应试,考核中应淡化标准意识,不走中小学“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老路,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目的,关注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大学语文要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的比重稍大,加强过程考核,克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弊病。平时成绩细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活动、个人展示等多个项目,确定基础分值和加分分值,把学生的完成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及时反馈,鼓励学生改进和提高。平时成绩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学生本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进步。

作者:吴明靖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78793.html

    相关专题:未来十年热门职业 器官移植案例


    上一篇:休闲农业环境法律制度建设探微
    下一篇:工会干部组织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