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学院大力实施“工学结合、学研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实施“跨国培养,服务东盟”人才培养战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虽然有着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但是目前依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1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小,难以接收众多学生。
由于专业所需人数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实习实训的合作企业很难“消化”大量的学生。同时,学校难以寻求足够多的企业支持完成工学结合教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例如会计专业,一般企业财务人员需求量小,但会计又是每个企业所必需的的岗位,社会对财会人员总的需求量巨大。
1.2高职教育与学历挂钩受到限制。
在我国依然有着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企业招聘人才第一要素往往是学历,而高职毕业的学生其学历等同于大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大部分企业仍然希望能够接收到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阶段高职学生不可避免的遇到该难题。
1.3缺乏完善的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企业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直接目的,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对此兴趣不大。
目前我国在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
2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途径探讨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在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大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就如何提高工学结合质量提出几点看法仅供探讨。
2.1改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
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本科教育制度下的培养的人才,他们往往缺乏工学结合的实践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以书本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势必会阻碍职业教育优势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提高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教师资格;担任实训教师的,必须经过企业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目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在参加企业生产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生产经验,避免课堂授课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二是引进企业员工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授课,企业员工授课势必会将企业生产的理念带进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主体将企业的生产理念带进课堂将会为工学结合进行有益的铺垫,对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注入积极的因素。
2.2积极推进行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
某些特殊岗位企业需求量不大,难以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如前面所提到的会计岗位。学校很难争取到足够的合作企业来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这时可以考虑与某个专业的行业进行合作。所谓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会计行业协会等。
2.3大力推进与企业、行业的合作。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要筑巢引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得到实惠,以谋求工学结合得以落实。这就要求学校做好服务工作,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企业看到与校方合作的前景所在。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使学生得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力方面的资源。在工学结合阶段学生已经熟悉企业的生产模式,毕业后进入企业也将会大大减少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成本。
2.4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建立工学结合保障机制。
学校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应当进一步规范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企业共同在工学结合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学生的生产实践教学。然而,单凭学校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规定企业的地位,也没有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对学生安全、技术保密、对企政策等方面进行法律上的约束。
3结语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为企业构建永久“人才库”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术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校生与社会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掌握对应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主流知识和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作者:刘刚 单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