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产学研服务能力研实施保障
1.滨州市生物技术及应用董事会建立。建立“校、地、行、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扣市场发展步伐,以需求为导向,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按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培养区域产业需求的不可替代性人才;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等,走开放办学之路,形成“校政行企”四方互惠联动的办学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政策保障。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与评价管理办法,把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列入科研考核奖励办法、职称量化赋分体系,激励教师广泛深入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项目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3.人才保障。成立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授、博士等有能力、有技术的专家参加,组成智能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并通过讲座等形式为企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教师进入企业研修、锻炼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学院为教师提供的6个月的企业研修锻炼时间,切实解决问题,并通过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等形式,既为企业提供服务,又为学院创收,实现双赢。
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产学研实施成效
通过骨干校建设,教学团队的整体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获批6项纵向课题、4项横向课题;取得6项专利,其中1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42篇,其中11篇被SCI、EI数据库收录,占论文总数的26%;获得自然科学成果、社会科学成果奖15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课题13项,是学院教学单位中的佼佼者,在二级学院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产学研实施意义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产学研服务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础,多面辐射,全面兼顾,合理创收”良好局面,即以服务区域经济紧密联系产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为中心;以教授及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队伍为人才基础,校内植物综合实验室、生物分离提取车间、产品检验实训室等为硬件基础;与滨州市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东营新发药业等进行技术合作和课程开发,涉及制药、蔬菜、园林、园艺、畜牧生产、水产养殖等领域,创收累计达90余万元。产学研服务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生在技能练习同时参与科技研发与服务项目,尤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与滨州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州正元畜牧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的开展,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调动了企业参与教学、科技研发合作的兴趣。
实施开门、开放办学,整合教师、博士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同时结合滨州职业学院正在实施的“百名专家进百家企业”双百活动,全面对接我市相关的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与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享的原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证明“教、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升,技术研发开展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实现职业教育的上下贯通、左右融通[3],有助于学生的继续教育与发展。
(二)学院评价
对于教学平台的建设,滨州职业学院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这种教学成果的开发。在学院内部通过多种途径给予宣传与报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成果能在其他学院中借鉴使用。
(三)教师、学生评价
课程间的衔接以岗位任务为主线,在教学平台融洽衔接。依托平台、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得心应手,45分钟的时间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主角,真正的学习舞台送给了学生,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溶解到教学平台这一有形的载体上,有如放下背在身上的重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变成一项轻松愉快的工作。五、后续建设思路教学平台建设是一项需要在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的长期任务,随着建筑技术进步、新规范和新标准的施行,教学平台资源也要与时俱进。今后的主要工作思路如下:①注重教学平台使用过程中的检查和意见反馈工作,使其更加完善;②加强教学平台完善过程中校企合作资源的有效使用,使得教学平台中拓展资源更加丰富,更加贴近项目实际;③增强教学平台的共享性,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争取得到突破。
总之,推行了教学平台后,教师的课堂授课工作量更加合理,给学生留足了练习的时间,教师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教学;教学平台的系统化,校本教材、教研成果形成已成趋势,教师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一个知识点从头至尾进行贯穿,在教学平台基础上进行练习,基本不存在学习障碍;由于采取了知识点以外相类似项语言艺术论文目做为练习题的方式,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深入地进行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显著提高了培养学生的质量。
作者:赵春海 单位: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