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投入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元办学格局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然而,有些地方的农村中职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依然是“两难”———招生难和就业难。以笔者所在县为例,全县总人口34.6万人,农业人口2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1%。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有2800名,而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约有2300人,留给中职学校的生源匮乏。每年暑期,中职学校招生教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招学生进来,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职业学校招生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声望欠佳。多年来,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一流学生上重点,二流学生上普高,三流学生上职高”的说法,中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低。第二,师资不足。许多县级职业学校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多数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直接转行过来,在从事职业教育方面都是新手,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方面尤其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近年,学校从高校招来了一些年轻教师,但他们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实践、实训经验仍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且很多年轻教师的思想不稳定,随时都有跳槽可能。虽然,学校还从企业外聘了一批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但因为本职工作的限制,他们的教学工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形成结构稳定的实训教师队伍。第三,缺乏特色。中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技能上,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中职生只有凭借过硬的职业技能优势,才能赢得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一味追求做大,忽略了培植特色专业和“拳头产品”,品牌意识淡薄,专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新专业建设力不从心,原有专业也失去了应有特色,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中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两难”,关键是就业难,只要中职毕业生能如愿就业,中职学校就有了吸引力,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校做了以下探索:
一、瞄准市场需求,建设“实训基地”。一是建立以汽车应用、维修为龙头的工业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延伸到各种农业机械驾驶员培训和特种机械驾驶员培训。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机动车辆驾驶员、机电类汽修、机械、电子电器、电焊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支撑实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以音乐、美术、幼儿教育为龙头的社会事业实训基地。以幼儿园为依托,实行“校园”合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学习,到“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我校与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解放军某部驻三门峡修配基地等企业合作建成“厂中校”型实训基地;与陕县实验幼儿园、大风车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合作建成“园中校”型实训基地;学校已建成陕县中专西典驾校考练中心和陕县中专附属幼儿园两所“校中厂”型实训基地;投资500万元的汽车修配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使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和“学前教育”两个骨干专业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明显提升。
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我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大胆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和基础性。技能是职教的灵魂,结合学校实际,依据专业特点,我校决定减少一节文化课,增加一节技能课,规定每周二下午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时间。对艺术、经贸、机电三个组强化专业技能教学,落实衡量办学质量以外部评价为主、对教学环节的监控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的“三为主”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合格毕业生。如我校就曾组织100余名学生赴苏州市、无锡市的相关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丰富多彩的实践实习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学校已有300余名毕业生进入数十家联合办学企业就业,学生就业率达97%,就业巩固率达95%。学校还成功举办了河南骏通电焊技工培训班,培训班的52名学生均已取得电焊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养殖专业毕业生张立峰,回乡创业,创办了绿原土鸡厂,年收入达60万元,成为带动一方的致富典型。大营镇的王帅宝,从我校毕业后,创办了奶牛养殖厂,年收入达30余万元。四、注重一专多能,培育“双师型”教师。学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办法,要求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学校还对“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实行激励措施。目前,我校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72人,其中有20余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有50余名教师曾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竞项目管理论文赛并荣获表彰和奖励。
作者:赵安国 单位:陕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