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中学德育工作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

(一)德育与智育的不平衡发展

对中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仍然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德育由原来的学校教育组成部分变成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传统重“智”轻“德”的思想束缚和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普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造成很多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而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发生冲突时,学校往往选择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时间,即使能保证德育课程的时间,教师们也不愿在德育教学方案设计上下功夫、花时间,导致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有些学校迫于竞争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工作时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还有些学校把德育当成了政治教育,把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这也是错误理解德育工作的表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但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比政治有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引导、管理、训诫、熏陶等,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德育管理过于简单化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灵魂陶冶,它不仅要塑造中学生的规范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人格。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仍停留在规范学生行为和遵守学校纪律层面,通过学校、年级、班级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规则纪律的约束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过于追求外部行为而忽视内在精神培育的方式,使德育成了简单的行为训练和塑造,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工作生命活力日趋枯萎。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所激发的动机,是人们对某些行为或事物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而外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要求与外力等外部诱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不是由于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于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推动力。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内部动机对行为的保持和影响往往优于外部动机。所以,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只简单地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那么学生的行为动机往往可能是外部动机,他们也许只是忌惮或害怕受到惩罚而遵守学校的纪律、执行教师的要求,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纪律和规则的遵守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一旦他们离开校园、摆脱教师的监督,往往会变本加厉地表现出各种不良的叛逆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愿意无条件地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导,把这些教育内化成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才能使他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塑造灵魂的目的。另外,目前的德育工作也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青春期,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心理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约束,这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面对一系列心理矛盾,如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矛盾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往往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厌学、网瘾、早恋及自我封闭等。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德育的内容,使品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与思想多元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加上大众传媒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很多中学生能自由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而这些媒体和信息也正在占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潜移默化地冲击或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媒体为了盈利,盲目追求所谓“眼球效应”,渲染低俗之风,不惜利用恐怖、暴力来炒作明星绯闻和各种无聊琐事,散播负面情绪以及金钱至上的庸俗观念……如此种种,让处于叛逆期且缺乏明辨能力和是非观念的中学生心灵麻痹,无所适从。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充满极强好奇心,社会大染缸里这些良莠不齐的东西,有意无意中冲击着他们的人生和价值观,一旦受到负面东西的影响,学生便会产生思想上的叛逆或走上歧途,而学校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便沦落为苍白无力的说教。再加上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不到位,网吧、夜店等娱乐场所普遍存在,也时常有社会闲杂人员出现在学校周围,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消减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德育对策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德智并重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可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并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真正重视。德育不仅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大局。学校应坚定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改变评价体系和标准,改变单纯以教学质量来考查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把塑造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学生养成自强、自立、自律、自爱的理想人格,并引导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学校还应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深远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迫切要求;只有全体教职工一起努力奋斗,才能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另外,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视。落实德育为首,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二)创新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既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目标要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形成序列化;目标还要完整,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对于德育教育的方式,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方式,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德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前进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来自于离异家庭、失散家庭、失去亲人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关怀,进行良性沟通,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如以班级集体为其过生日的形式,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转变少数学生内心对他人猜忌、不信任等心理。对德育内容,我们既要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关要求,同时要使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加深对德育原理规范的认识,使之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在要求学生遵循道德规范的同时,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要将任何问题都提升到“道德”层面去认识和处理。学生性格内向,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学生成绩不好,可能存在认知障碍;学生行为怪癖,可能存在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要遵循心理规律,如通过个别谈话、疏导、暗示、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问题,将会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三)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良好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能给人奋进向上的力量。因此,只有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应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另外,学校应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净化学生心灵。比如,举办书法、美术展览以及体育竞赛、诗歌朗诵比赛、革命歌曲演唱比赛、演讲比赛、各学科知识竞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到展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自信心得到培养。同时,这些活动营造和谐向上的德育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除学校教育外,德育工作还要坚持多方联合,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校联动,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新课改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现德育目标。

作者:杜建军 单位: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新课改背景中学德育工作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66367.html

    相关专题:税收征管法 财会论文题目


    上一篇: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