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失误,引发矛盾冲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应对,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提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教学途径众多,课堂环节,课后活动,国际交流,测试评估都能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入点。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各种渠道,从而明确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此入手,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

1.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综述

国外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与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构建。例如,YongYun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Stella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由知识板块、留心因素和交际能力三个因素构成,三个因素应该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Brian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

2.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把目光关注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论题上来。在外语教学与教研领域,引起研究者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胡文仲等学者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我国多年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上,国内学者贾玉新将语用能力,情节能力和策略能力加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围内。陈国明提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新最完整的模式,包含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与行为层面。北大学者高一虹在其撰写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提出文化的跨越和超越。跨越的概念是指目的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而文化的超越意指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的存在,但不为其束缚,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众多学者著书立作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目前发表的著作有《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等。纵观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理论方面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而国内学者多从教学角度探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从实证角度调查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却少之又少。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外语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也应呈现出多样化。本着这种想法,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测试环节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外语教学各模块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整体情况,比较文理科学生,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差异。

2.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调查的对象是从事高校外语教学,来自理科综合性大学、文科综合性大学,包括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在京院校和非在京院校的老师。调查样本广泛,许多著名外语类高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参与其中,样本中的文科综合院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理工科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院校也包括在内。样本涉及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状况,利于寻找各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培养渠道的共性与个性。

3.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研究。作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构成成分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测试渠道中,以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施。问题的设计使用了五度量表法,选项对应的值5,4,3,2,1分别代表: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分值越高,该项渠道的在外语教学中的采用频度越高。问卷采取网络发放形式,收回28份,填写状况比较理想。4.研究工具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

本次针对跨文化交际培养渠道的研究涉及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和测试3个环节,作者将院校类别和专业划分作为参照点分析。表格中的项目题号对应问卷中的题目顺序,1~14题属于课堂教学模块,15~18题属于课外渠道,19~24属于测试环节。三大模块内部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详细分类。

1.课堂教学

总体来看,样本院校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各项指标平均分均高于3,位于五度量表的中间值,说明课堂教学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比较到位。文综院校在教学手段环节平均分3.8334高于理综院校的3.7858,非英语专业的均值3.8334高于英语专业的3.7727。由此,文综类院校运用外语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频率高于理综类院校;非英语专业院校运用外语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频率高于英语专业院校。言语知识项均分3.6391,高于非言语知识项均分3.3036,说明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倾向于教授跨文化交际的言语知识。在言语知识环节,理综院校平均分4.1343高于文综院校的3.5;英语专业的均值3.6061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3195。在非言语知识环节,文综院校平均分3.3高于理综院校的3.2857;英语专业的均值3.5455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0833。由此可见,理综类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言语知识的传授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英语专业院校在两种知识的传授上都比非英语专业更加到位。样本院校在技能灵活性一项均值3.01,明显低于其他各项均分,表明课堂教学环节的跨文化交际培养在技能灵活性方面存在欠缺。其中文综院校平均分3.1111高于理综院校的2.9286,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得分持平,无显著差异。文综院校学生在课堂上所受的技能锻炼优于理综院校,更具灵活性。移情,态度两项均值都高于3.5,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落实程度较好。其中,文综院校在移情与态度方面得分均高于理综院校,英语专业在两项得分均高于非英语专业,表明文综院校与英语专业在跨文化交际的移情,态度方面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2.课外渠道

课外渠道的研究划分为学生与教师两部分,分别研究他们通过课外交流,活动,讲座等途径接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交流项目与文化讲座项的均分为3.3714,依据五度量表,水平中等。其中理综院校均分3.4286高于文综院校的3.3333,非英语专业均分3.5417高于英语专业,这一差异反映的现象十分有趣,非英语专业的院校反而更注重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专业院校片中课内知识教学,忽略了课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交流活动项均分2.9346,水平偏低。显然教师无法通过课外渠道充分补充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中理综院校均分2.7857,明显低于文综院校的3.1111;英语专业的2.6819更是显著低于非英语专业的3.1667。英语专业院校在课外活动中培养教师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根据表2,学生交流项目与文化讲座方面的得分3.3714,高于教师得分2.9364。教师活动环节整体水平不高。以上数据表明了高校外语教育中对教师自身文化交际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及学生,各高校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跨学习文化交际知识的机会,却忽视了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3.测试

测试环节的研究划分为是否测试与测试内容两部分。测试环节两项得分为3.0195和2.6037,测试内容环节得分较低,除了文综院校在是否设置测试环节得分高于3.5外,所有院校在测试环节得分均低于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测试环节存在明显不足。从两项得分来看,“是否测试”这一环节文综院校得分3.5185,高于理综院校2.6764,表明文综院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重视程度较高;非英语专业得分2.9740,高于英语专业得分2,9091,说明在对测试的重视程度上非英语专业院校甚至超过了过分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英语专业。而在测试内容方面,文综院校以2.9444的分数超越仅2,4047的理综院校,表明其测试内容的相对完备。而英语专业得分2,4445低于非英语专业2,6213。所有样本分组中,“是否测试”项目分值高于测试内容分值,显示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环节的疏漏,缺乏合适的测试内容与测试形式,不能真正检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总体分析

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渠道的三个环节中,课堂教学得分最高,3.5046,其次是课外渠道3.1539,最低是测试环节2.8152,得分位于2.5~3.6之间,根据五度量表的计算方式属于中等,说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强调,各培养措施贯彻程度有待提高。数据显示三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战场,各种渠道的使用贯彻频率高,效果好;而测试环节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检测力度远远不够,其设置与内容都存在问题。文综院校在课堂教学,课外渠道,测试环节得分分别为3.6148,3.2222,3.0481,高于理综院校的3.5343,3.1071,25405,说明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文综院校运用各种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高于理综院校,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取得效果更加显著。二者在测试环节的差异尤其明显,理综院校在测试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充分发挥测试在检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英语专业于非英语专业的分数对比则显示了更加复杂的问题:英语专业仅仅在课堂教学环节取得3.6074分,高于非英语专业的3.3866,而在课外渠道于测试环节的得分(2.9318,2.7181)均低于非英语专业得分(3.3542,2.7977)。英语专业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偏重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课外活动与测试的作用,非英语专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少,反而比较重视活动与测试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五、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改革战略主题,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技能,自然应受到加倍重视于培养。然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成员得出以下结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渠道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明显比课外渠道和测试渠道丰富完备,而测试渠道存在不足,虽然安排了测试,但测试的形式大于是指内容,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教学环节对跨文化交际在非言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生仅懂得语言规则,不能掌握扎根于文化深处的行为模式与心里因素。在课外渠道环节的学生交流培训的频度明显高于教师,说明样本高校在课外环节,忽视了对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文综院校运用各种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水平高于理综院校,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取得效果更加显著。英语专业院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偏重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课外活动与测试的作用,非英语专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少,反而比较重视活动与测试环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外语教育重视语言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交流、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引导。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经济期刊培养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各高校应对课外渠道和测试渠道进行完善,提高测试质量,增强测试的趣味性,增加测试次数,测试题型多样化、针对化,减少学生对测试的恐惧心理,加强奖励机制的完善,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作者:邬姝丽 时沂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64401.html

    相关专题:期刊投稿地址 兰州


    上一篇: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