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共鸣原则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是被情境所打动,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想法;阅读者只有认真、仔细地品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文本细读法既要求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细致地解读和剖析,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阅读者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如果因文本细读造成段意曲解、思想理解错误,那就违背了文本细读的本义。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受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课余时间被习题和补课所占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在授课中多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对阅读方法涉及甚少。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把文本细读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学生由于缺少监督,文本细读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1.诵读文本。与默读相比,诵读的优点在于心口合一,通过言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做到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一字、每一句传递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既能做到细读文本,不遗漏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如齐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位朗诵功底比较好的男生,诵读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师:文中反复出现类似“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词句,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分析:由于整首诗比较长,范读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走神溜号。教师在学生范读一结束后就提出问题,一方面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开始文本的推敲和分析。
2.合理切入文本深处。文本细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任何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技巧,在细读文本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致地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叙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钱找个雅座点酒点菜;“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同于一般的贩夫走卒;“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既不同于坐着喝酒的有钱老爷,又不同于站着喝酒的贩夫走卒,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盗窃被人抓住之后曾无力地狡辩“窃书不是偷”。尽管孔乙己认识到自己的可耻行为,却不肯承认,骨子里仍桎梏着封建文人那些所谓的“骨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不误正业,表面上看是他本人好吃懒惰,不求上进;更折射出这个社会对封建文人腐蚀和毒害。教师要借助“窃书不是偷”、“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体会时代背景对文本中人物命运的影响。
3.文本比较。本文比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收集一些具有共性但不完全相同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文本比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同为毛泽东的作品,但二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晚秋,此时毛泽东离开故乡去往广州,途经长沙橘子洲,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少年生活。《沁园春•雪》写作于1936年2月,此时的毛泽东在陕北地区从事革命工作,准备带领队伍开赴抗日前线。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有效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主题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文本对比实现对作者创作经历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归纳作者的思想主线。近年来,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体会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体会文章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细读文本,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情感;才能领悟到中国语言变化多样的独特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情感细腻、具有自主国际管理论文思考能力和独特审美品格的新青年。
作者:刘妍瑾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黎民居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