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若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性别和年龄2010年5月—2011年8月间,共收治符合入组标准的手足口病患儿200例,其中男133例,女67例。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2.90±1.66)岁;根据患儿实际接收的临床治疗方案分为西医组50例,中医组75例,中西医结合组75例。西医组男女比例为2.57∶1,中医组为1.59∶1,中西医结合组为2.13∶1;西医组患儿年龄最大6岁,最小1岁,中医组年龄最大9岁,最小1岁,中西医结合组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3组在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患儿入组时病程和体温比较西医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3h;中医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4h;中西医结合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3h。3组入组时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医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9.2℃,最低体温36.0℃;中医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7.2℃,最低体温36.0℃;中西医结合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8.9℃,最低体温35.9℃。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平均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均显著高于中医组(分别为P=0.002和P=0.000)。见表2。
2.2患儿皮疹分布情况
200例患儿皮疹分布以手(96%)、口腔(95%)、足(91%)为主,臀部(59%)次之,少数分布在肘、膝、大小腿等躯干四肢部(18%)。皮疹多为红色或暗红色斑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少数有厚壁疱疹,疱液清澈透明,不易溃破;口腔疱疹或溃疡,多分布于舌、两颊部、及咽后壁。
2.3治疗后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西医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最短51h,最长216h,平均(140.90±39.11)h,中医组皮疹消退时间最短为52h,最长192h,平均(118.53±30.95)h,中西医结合组皮疹消退时间最短51h,最长192h,平均(120.55±22.30)h。
2.4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的时间比较
患儿治疗后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咳嗽、纳差、恶寒、精神倦怠等完全消失时间,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中西医结合组最短,中医组次之,西医组最长,提示中西医组对临床非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临床疗效最好。
2.5患儿治疗后热退时间比较
200例患儿中就诊时体温≥37.5℃有31例,其中西医组15例,中西医结合组16例,中医组0例,西医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最长36h,最短1h,平均(12.12±3.13)h。中西医结合组最长24h,最短1h,平均(10.47±6.50)h。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并发症
西医组有2例患儿出现心肌损害,6例合并肺炎,6例合并呼吸道感染,4例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组有1例出现心肌损害,1例合并肺炎,2例合并支气管炎;中医组有3例合并呼吸道感染。2.7转归200例患儿无1例死亡,西医组有1例治疗2d后转成重症,中西医结合组有1例治疗3d后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确诊为重症,中医组无1例转成重症。所有患儿均治愈。2.8不良反应西医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皮肤瘙痒,中医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腹泻,经过对症处理,症状均消失,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有此病报道,主要发生在6-8月份,余月亦可散见。中国古代文献中无对手足口病的专门记载,大多数学者认为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与“湿温病”有近似,而且有“毒夹湿”之特点[3]。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脾胃虚弱,多因嗜食肥甘厚腻之品,以致脾胃积热内伏,复感夏令时毒温邪经口鼻而入,内外搏结,上熏口咽,而致口舌疱疹、溃疡;外达肌肤,发于手足,则见丘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甚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临床主要以抗病毒、预防感染为主,根据病情,强调一般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暂无特效疗法,也缺乏有效的药物与疫苗。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3种不同疗法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虽然我们采取的是队列研究方法,入组时患者基线情况难以实现随机性和均一性,导致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的患儿发热多,而中医组的患儿发热病例较少。治疗结果显示,纯中医组以清热、解毒、化湿为则,予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抗病毒;连翘清热消肿散结,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及水肿;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增强免疫力[4];佩兰芳香化湿,抗病原微生物[5];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解热、镇静,并诱生干扰素,阻碍病毒的复制过程[6];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炎。既清其热又散其郁,结合地域气候及病人个体体质,随证加减,在皮疹消退方面及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医组,并发症也明显少于西医组。而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2组在治疗前病程、体温等基线均无明显差异性,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在皮疹消退,消除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疗效都明显优于西医组,在退热方面,尽管中西医结合组退热的平均时间少于西医组,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性,可能与2组发热患儿样本量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在促进皮疹消退、消除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广泛作用,且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但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需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临床用药药量不易过大,药味不宜过重,在早期不可过投苦寒之品,同时得顾护脾胃及津人体艺术论文液,所谓“留得一分津液,即存一分生机”。
作者:李芹 周文 高虹 郑玲 林世光 严争 刘勤 林敦彬 单位: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福州儿童医院 福州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