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脉之常变的机理与特征
杨士瀛十分重视气血与脉象常变的关系,他认为脉象迟数涩等盛衰变化直接反映着人体气血盛衰、寒热虚实及脏腑功能变化。杨士瀛在探析脉象变化与脏腑功能改变规律时,以左关“人迎”为“风、寒、暑、湿、热、燥所从入之门”,右关“气口”以“别脏气郁畅与食气聚散盈虚之候”,对于临床把握外感与内伤病证具有一定意义。在遵循常规诊脉方法的基础上,他主张诊脉要圆机变通,而不应固守,“微、迟、濡、弱,其候虽不同,而为寒为虚一也;数、实、长、洪,其形虽不类,而为热为实一也”。提示诸脉形候虽各不相同,但可以寒热虚实之纲概之。若诸脉表现如一,则应知其病出于具体脏器,如“诸脉皆弦,吾知其病出于肝”;若浮取与沉取脉象不一,则分脏腑所主而判定病变所在,如“迟在左尺,迟主寒也,沉之而得,则寒入于肾,浮之而得,则寒入膀胱。其余以此推之”。即沉取提示邪气入脏,浮取提示邪气入腑。总之,杨士瀛论述脉病之消息,能够从脉象之形成机理、病变特点、治疗宜忌等进行系统的阐述,条理清晰,于临证多有启发。
2详于婴儿产后护理调摄
《仁斋小儿方论》是体现杨士瀛儿科证治思想的专著,他的儿科脾胃学术思想对宋以后的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他对胎儿孕育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小儿禀赋、形质与父母关系等均有深刻认识,尤其在婴儿产后护理方面,如婴儿始生,应擦拭口中污秽之物,若咽下,生百病。洗浴时,浴水要寒温调和,不可冷热失所,生五脏疾患。出浴时,亦要注意保暖,勿受寒袭。夏季暑月,不可轻去棉絮。洗浴时间应恰当,不可长久及频繁洗浴,如“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冷;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频浴则背冷而发惊”,指出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令肌肤坚实,可提高小儿抗病能力,丰富了中医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
3以“血气和平,阴阳调顺”为妇产科病证机要
杨士瀛对妇女的月候、胞胎、产育等生理功能及带下、崩中、漏下、血家等病证阐述,均以气血阴阳为辨证机要,如妇女必须“血气和平,阴阳调顺,则精血聚而胞胎成”。若“血气不调,阴阳愆伏”,则引起月候周期的异常,若阳气乘阴,则血热流散,导致“过于阳则经脉前期而来”,若阴气乘阳,则内寒血涩,导致“过于阴则经脉后期而至”。妇女产前与产后人体气血盛衰,虚实状态的变化,反映了妇产科生理病理机制,体现了杨士瀛对荣卫气血理论的重视。除上述常见病证外,妇科亦可出现虚劳、干嗽、腹痛、癥瘕、血分、虚肿等证,使妇科不限于经、带、胎、产等常见病证,拓展了妇科病的证治范畴。
4以“理气为上,和胃次之”为疗痰法则
气血失调固然是百病产生的根源,但杨士瀛认识到痰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认为“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使痰不仅成为致病的病理产物,也是维持人体濡养静谧的物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生理与病理间动态转变规律。对于气血痰的关系,杨士瀛认为痰不能自生,气血调畅与否是痰产生与消散的根本原因,但生痰之因又有风、寒、暑、湿、热,以及生冷、煎炸油腻、腥膻、咸等饮食之别。痰证临床表现随阻滞部位而异,可引起喘、嗽、呕、眩晕、风痫、狂迷等病证,并着重指出疼痛不独气血郁滞引起,痰涎流注亦能致痛,警示医家在诊治头风证的眉棱耳角俱痛,眼证的赤肿羞明而痛,在辨治不效时,投以治痰之剂,可获痊愈。鉴于痰为阴邪,随气血运行而无处不到,故提出以“理气为上,和胃次之”的疗痰法则,明示“理气”与“和胃”的前提“当推寻所受之因”,在这里“和胃”指调和脾胃之意。对于痰阻于胸及上脘的证治,遵循“其高者因而越之”,治以吐法,对于吐法禁忌,指出津液不固所致的护理医学论文痰多,吐之太过可引起痰脱精竭的严重后果。
作者:何伟 孙理军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