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片素材的使用
相较于文字素材而言,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更能展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下,板书加教师讲解的方式,很难达到形象再现的效果,合理利用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却能够事半功倍。对于图片素材,一个误区是仅把图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装饰品,只将其用于美化课件,对教学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合理地使用图片素材,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下文就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拙见。
(一)引证参考图片文献
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一个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单纯的文字说明比较抽象,适当地引用图片文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讲解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情况,用文字介绍诸如角色、乐工、戏台等,始终比较抽象,如果结合泰定元年山西洪洞县霍山明应王庙(俗称龙王庙)正殿墙面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讲解,则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西游记》成书过程时,结合唐僧取经故事遗迹———两处“西游记壁画”:甘肃安西县境内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及张掖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1098年)的《西游记》连环壁画,学生对取经人物的形象演变以及故事内容的转变,都会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印象,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再现情景,营造氛围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深刻理解。那么,该怎样再现情景,将学生引入到古代文学情境中,营造良好的讲读氛围呢?利用图片拉近古今,切入主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笔者个人教学经验为例,讲解陆游《沈园》一诗的时候,以沈园园景图片为媒介,讲解历史上的沈园故事,何处是传说发生“惊鸿照影来”的地点,尤其是刻有《钗头凤》的石壁等景物,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拉近了古今的时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讲解赵孟頫《岳鄂王墓》一诗时,将岳飞墓图片投影给学生,介绍墓地雕像的寓意,四大奸臣跪像的历史等,将岳飞故事讲给学生,把诗的文化背景形象地再现给学生。学生对岳飞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诗歌的讲解也就变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了。
(三)历史实物直观展示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便是其直观性。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涉及古代典章名物、历史遗迹、服饰文物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比如讲解元代文学背景时,介绍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便可以图片形式展示“交钞”实物,加深学生印象;元代的青花瓷艺术、渎山大玉海(酒具)等都可以通过图片方式加以展示,如果能与文字解说(文献)配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儒林外史》时,涉及科举考试,如“周进撞号板”,如果能结合江南贡院的实物图片,配以讲解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印象。这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诸如《诗经》《山海经》的名物,《楚辞》的服饰,古代书籍的版式等,合理使用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复杂结构关系整理
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其内在线索或人物关系常常非常复杂,讲授时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而且也难以理清,这种情况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处理。比如讲解《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涉及到四大家族,人物关系非常繁复,仅就贾氏宁荣二府理清五代人物关系就非常困难,如果加上旁支及丫鬟就更加繁乱。这时就可以将主要人物关系列表,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讲课时据此讲解,就不会出现学生分不清人物身份的问题。处理复杂的线索,同样可以用此方法来列表图示解决。
(五)地图平面图等应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大量地理名词,而由于时代久远的原因,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如杜甫《潼关吏》中强调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如何重要?柳永《望海潮》的“东南形胜”又从何而来?如果能借助地图讲解其特点,则明白易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隆中对”特别强调荆州的战略意义,其后来北伐时“六出祁山”,为什么不选择别的路线?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很难真正明白,结合三国地图,则一目了然。《三国演义》的“失、空、斩”情节非常有名,涉及极为详细的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及司马懿的才能。其中涉及地名众多,如街亭、阳平关、箕谷、新城、列柳城、郿城等,如不知道山川形貌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位置,是很难理解二人运筹帷幄的的才能的。配以三国地图讲解,则问题迎刃而解。再如讲解《红楼梦》,涉及到贾府大量居所,单就大观园就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文字解说很难表述,这种情况就可以借助贾府平面图来讲解,以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音频与视频素材的使用
音频、视频的使用范围广泛,诸如范读、再现实物等,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比图片更加形象生动、信息容量更大等特点,优点自不必言。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运用图片素材时教师的讲解依然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依然主宰课堂教学;运用音视频素材时,教师则退居次要地位,如果使用过度,很容易喧宾夺主。使用音频、视频素材时,“度”的把握及对素材精当剪裁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控制课堂,不可被多媒体控制“,以播代讲”。音视频素材的应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营造艺术氛围
图片素材的形象性来自于视觉效果,而音频、视频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再现情景,在视听两个方面形成立体感知,具有其他素材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讲解柳永《雨霖铃》之“寒蝉凄切”,阐释蝉的文化内涵,可以讲得清晰明了,但对“凄切”两字,还是很难有更直观深刻的感受。现在的学生生活远离自然,对自然事物比较陌生,对蝉的形貌及特点很难有深刻了解。如果结合音频和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蝉的习性及特点,还可以对其“高洁”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凄切”的悲鸣形成深刻认知。而且,很多时候音频、视频可以让学生在声、光、电多角度的刺激下,更快进入艺术氛围。讲解《红楼梦》时,笔者曾用电视剧《红楼梦》的《枉凝眉》曲引入正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观感知艺术
古代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早期诗歌本就是诗、乐、舞三者一体,词与散曲更是本身就具有抒情歌曲的功能。从文体上讲,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剧。虽然一些艺术形式的演出情况已不能得知(如元杂剧),但还是有部分剧本保留了原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昆曲。在讲授《牡丹亭》的时候,便可以适当地使用昆曲《牡丹亭》的音频资料。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艺术魅力,不但可以了解昆曲的特点,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不同艺术的差异。徐渭《南词叙录》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8(]P.245)这段文献所谓的“柔媚”,不亲身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当然,所选音频、视频的时间不能过长,而且要精当剪裁,如可选择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一段,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喧宾夺主。
(三)重现经典章节
在文学作品讲解中,经常有一些经典段落,人物众多,剧情复杂,教师讲解可以清晰地分析文本,但当时的故事场景却很难再现。比如《三国演义》之“舌战群儒”一段,描写诸葛亮只身过江,与东吴群儒辩论的场景,写得极为精彩,极见诸葛亮的气度风神。这时完全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三国演义》的片段,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到场景之中。结合视频讲解这一段落,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背景介绍、历史概述等,都有音频、视频发挥作用的空间。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方式必须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里仅就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探讨。但是应当注意,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受光线影响较大,阳光明亮时投影不清;严密遮挡光源会使教室环境较暗,容易影响视力;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件信息量大,学生容易“消化”不良等。当然,若想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除了硬件方面的建设之外,教师还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合理运用素材,扬长避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好教学活动。
作者:汤天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