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提高生态意识,切实落实环保行动
2.减少不和谐因素,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1组织义务环保活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组织并参与环保活动,各系学生会或青年志愿者协会应加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组织同学参加具体的活动。例如:每年的3月12日组织同学到郊外进行植树活动;不定期走上街头,打扫街道清理角落里的杂物,为市政环卫工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2拒绝白色污染
一次性用品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和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饭堂设置残羹回收车、碗筷回收点、碗筷消毒专柜,使用不锈钢餐具,尽可能的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浪费。汤匙和筷子也改用非一次性的,用消毒专柜进行消毒,在饭堂设立卫生监督岗,对饭堂的卫生进行监督,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清洁卫生的就餐环境。当然,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发现白色污染物应随手捡起,扔进垃圾箱,清洁身边的环境。
2.3回收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
由于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同学可自发组织形成校园内部环保行动小组,定期集中回收自己及身边同学用过的废旧电池,并通过网络、报纸等信息平台联系废旧电池回收站,对废旧电池实施最终的绿色销毁。
二、人与人和谐的要求——加强集体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1.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脱节;过分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和谐因素。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过分强调自我、竞争、排斥他人,甚至为个别利益你争我夺,忽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而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3.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与集体相处中的不和谐问题,不能解决就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和谐的要求。针对大学生自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团队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如①开设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必修或选修的课程,多种形式地引导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②开展多种活动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融入团体之中,学会与人合作,分享与他人合作的快乐。③大学生平时应主动与人交往,扩大人际交往圈,不断增强社交能力。
三、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实现当代大学生构建充分就业
目前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切实际,脱离自身现实所处的环境;过分追求享乐,缺乏奉献精神,对就业岗位要求高,不愿吃苦;喜好大中城市,鄙视在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使社会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西部执教、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去的思想。学好自身本领,提高自身技能。
四、人与经济和谐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要有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热情与活力。从学习中找寻乐趣,从而将知识轻松地学到手,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将所学到的东西巧妙地联系到实际情况中,做到学有所用,不断创新,进而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与活力。
2.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校可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春季运动会、各种篮球赛、足球赛、冬季越野赛等,强身学生体质,加强心理健康,开展多样心理讲座,提升综合素质。
3.时刻记得:遵纪守法是一种责任。在大学校园中,秩序建设同样举足轻重。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秩序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中,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具体要求大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条令,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有一颗公德心,并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
4.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应走出象牙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多经历事情,多磨炼,甚至遇到点挫折,通过反复摔打,逐渐锤炼意志、增长见识,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出发,实现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的和谐,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
作者:谢佳鑫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