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差异性
留学生教育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显著特征为文化差异现象。著名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定义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利用五个评价维度,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区分为68个民族文化类型。留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生活环境,文化的差异性显现得就更加鲜明。文化差异性较大的留学生,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集合,文化产生的力量便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彰显出来。学者莱文、马拉阿德尔曼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中就归纳出适应不同文化的几个过程:在不同文化交集初期会产生一段时期的蜜月期,此时留学生对未知文化的好奇和期待占据主要心理特征,此段时期的心理状态是良好的,但随着文化碰撞的产生,会逐步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此时的心理状态会变化为对不同文化的抵触、担忧,甚至产生恐惧等交流障碍情况。本文采用对留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文化差异性的主要表现形式,经过对问卷分析,留学生在华期间遇到的主要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类:
1.语言、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表征,语言使用、语言理解的差异是留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其次,语言达到交流标准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便体现出来。
2.生活方式差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留学生在其成长环境中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会遭遇极大的变化。
3.心理及行为差异,留学生在经历学习及生活的巨大变化后,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从留学生教育管理角度出发,留学生带来的新的各异的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很好的补充,但同时也伴随着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或冲突。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冲突,是许多思想观念重新融合并激发出新的文化现象的行为,而遭遇文化震撼或文化休克,在很大程度的上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陆应飞(2008)等学者都从留学生遇到文化差异性及其伴随的困难出发,准确认识留学生切实的状态,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积极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二、留学生管理建议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处理好留学生面临的文化差异现象,对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苏春(2010)指出,这要求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研究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在管理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方法,为中国高等学校探寻适应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本文在管理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引导文化融合。根据留学生国籍和语言语系对基本的文化特征进行判断,根据交流和反馈,详细梳理出留学生的文化特征,从而准确发现其差异性,进行正确有针对性的引导。本文提出对文化的互相影响要加以判断,传统的管理行为,往往以留学生的行为为核心,对留学生的状态尤为关注。实际上文化的相互影响很大,留学生带来的文化同样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应当注意了解国内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因此产生的变化,才能更准确的引导两方文化融合发展。
2.轻管理、重服务,加强团队建设。对留学生的管理,应打破传统的方式,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留学生遭遇着文化休克现象,本身经历着高于内地学生的各种压力,常规的管理办法通常达不到合适的教育效果。在方法上,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形成在生活上、教育教学上、教辅上一系列的系统服务思维。
3.专业设置的比较优势。留学生走向一般是由欠发达国家向相对发达国家流动,因此,应该将我国招收留学生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我院校专业的比较优势,将相对成熟或领先的学科教授给留学生,激发留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动力,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融入教学体系,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互通和了解。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留学生来自国家的特点,考虑专业在该国的发展、应用趋势和价值,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留学生掌握实用、有发展前景的专业知识。
4.管理模式的确立。从管理模式的层面上,实践经验表明,由学校统一的外事部门扎口的管理方式或由二级教学部门主导开展的管理模式,都有其优劣之处。本文建议应当形成由“部门协作、资源整合、按需统筹”的服务模式,既按照标准的学生管理方式开展管理服务,又能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服务与生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融入整体教育管理当中的统一、公平局面,又能兼顾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作者:杨斌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