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律
音乐风格和体裁等所具有的特性,都可以从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以捕捉和体验到,并进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来产生共鸣和获取审美体验。根据《乐记》的观点,人的心理会受到外界影响而表现出不同情感。缓慢旋律和急促旋律分别会引发人的安乐和忧愁,庄严旋律和宽敞旋律分别会引发人的肃敬和慈爱。显而易见,具有不同旋律特色的音乐对处于不同心境的学生可以起到独特的调节心理效果。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平时对学生的接触和沟通,得以分析每位学生的气质特征,进而利用与之适应的旋律来帮助学生控制平时所显露的不利的性格因素,以便逐渐引导学生发展有利的性格因素。譬如,对于胆汁质型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播放和缓抒情的旋律来抑制其攻击性的性格;对于抑郁质型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播放欢快明亮的旋律来引导其奋进向上的性格养成;对于粘液质型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播放激昂高亢的旋律来改变其被动拖沓的性格。
二、情感类元素
情感类元素是通过学生的日常音乐技能训练和乐理掌握来充实自身的音乐体验,并通过学生欣赏、共享和创作来积淀音乐素材,进而实现音乐课程教学的情感培育。
(一)体验
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而是决定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而对于学习或模仿极强的学生而言,其心理品质的塑造离不开知、情、行的共同作用,其中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究其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言,情是触景生情式的感悟,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的音乐体验主要来源于身临其境的音乐演奏和音乐演唱。不过,此处的音乐演奏和音乐演唱并非是指向传统音乐课程“机械教学”之中的演奏和演唱,而是指向现代音乐课程“体验教学”之中的演奏和演唱,以便通过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合唱、合奏;轮唱、轮奏;齐唱、齐奏)来体验音乐教学的心理内涵。
(二)欣赏
一般而言,欣赏是通过倾听和其他途径而引起内心共鸣和接受。单就音乐课程教学来说,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领悟而对音乐所表露的内容予以认可,并使学生身心达到释放和愉悦,进而获得内心长久留存。这样,获得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能够促使音乐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维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催化剂。仅此意义而言,欣赏可以说是音乐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毋庸置疑,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没有高超的倾听能力就无法领悟音乐内在真谛,也就无法体验到音乐所呈现出来的潜在信息。因此,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得学生具有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一般区分为感受和鉴赏先后两个过程,感受一般是对于包括音高、音色等在内的音乐性元素和乐曲创作背景等在内的非音乐元素的体验与认知,鉴赏是学生抛除乐曲背景并结合自我经验和当时心理而予以诠释或建构该乐曲。
(三)创作
音乐课程教学之中的创作是学生音乐积淀所爆发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的结果,此处创作主要包括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即兴创作主要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活动、即兴创作活动两项。探索音响活动是指探索一切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声音过程,探索音乐活动是指探索音乐属性的教学。而通过系统的探索学习操作进而能够自制简易乐器也是课程探索的重要内容。即兴创作活动则是学生利用已有音乐知识并基于创作之时的心态来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心理发泄”调适方式。运用音乐材料创作是凸显自我表达和彰显自主性的音乐创作活动,是学生对所喜爱的音乐作品进行诠释和建构,这不仅是学生自我内心情绪的表达,也是对现有音乐作品的“再创作”,是学生动员多重维度进行拓展的结果。
三、文化类元素
音乐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族音乐,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音乐又会相互借鉴与取舍,但是在民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唯有潜藏蕴含在音乐背后的心理因素会基本保持稳定,并通过各种音乐符号和音乐形式予以体现出来,而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和音乐作品主题就是文化承载的体现形式。相对音乐家的心路历程而言,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家人生积淀和心灵流淌的载体,在音乐课程教学之中贯穿讲解音乐家的创作背景和人生轨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时空的无缝交流,以便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信息。相对音乐作品主题而言,它区分为情绪主题(主要是基于本能反应所感受到的音乐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主题)、音乐形象主题(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而产生的视觉、听觉等充斥其间的“联觉现象”,并对音乐作品进行本体解析的主题)、精神主题(主要是从理性高度予以提升的主题),并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起了揭秘和启示作用。
四、结语
在现代音乐课程教学中,广泛开掘其教学资源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而融合心理教育思想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郑爱华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杂志投稿邮箱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