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和情报中心,承担着辅助师生学习,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数量、资源形式、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推进,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资金不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满足高校师生越来越多的知识需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资源特色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管理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和情报中心,其特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为高校老师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其中,图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近几年,各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号召,合理规划图书馆内布局,完善设备,优化制度,在图书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手段,使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期实现科学管理,优化服务,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管理现状
1.馆藏资源得到充实,图书种类不断增加
借阅服务是图书馆众多服务中最根本的一项,实现对文献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基础,而拥有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充足的图书资源,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知识的需求,才能做好借阅服务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馆藏数量和质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多种渠道购进图书,丰富图书资源。走进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师生们会发现馆藏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除去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图书、多媒体文献等形式的资源日益走进读者的学习生活,资源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电子阅览室、视频演播室等形式的文献呈现方式,证明了图书管理工作的进步。这给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借阅选择,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读者之间的借阅冲突。
2.资源的储存和管理向信息化方向推进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库资源开始在高校图书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适应读者的需求,各大高校图书馆逐渐引进新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纸质图书、报刊在搜集、查询和整理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这不仅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不方便读者快速获取所需资源。现在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读者自己的服务终端,已基本实现典藏、流通、借阅、利用等方面的自动化、网络化。师生登陆校园网,搜索图书馆主页,即可随时查阅图书信息,追踪所借图书库存情况。在信息数据的储存方面,网络数据库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高校图书馆青睐,他们购买多种数据库,内容广泛,涉及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等。此外,还有一部分高校还购买了外文数据库,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借阅平台。
3.学术交流活动增多,资源初步实现共享
读者不仅可以在图书馆借到各种中外名著、专业书籍,还可以参加图书管举办的读书月、专题讲座、诗歌朗诵会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接触不同学术大家,聆听各家之言,感受先进知识,还可以参与其中,提出疑惑,发表个人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告别枯燥乏味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学习方式,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殿堂、精神乐园。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馆与馆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时空限制。目前,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本地区或跨地区的横向协作,互相借鉴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师生满意度提升
在服务方面,各大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读者,经过多方面调整和改进,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前图书馆只是提供借阅和资料查询等一些基本服务,而现在还会为学生提供资料复印、扫描、电子资料传输等服务,这些服务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欢迎。第二,高校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展开工作,满足师生需求。除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方便的借阅服务外,高校图书馆还加大力度改善了借阅环境。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成为图书馆的一大标签。第三,管理人员热情、细心,工作尽职尽责。高校图书馆逐渐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微笑服务、热情服务已成为广大从业者的共识。
二、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馆藏资源在各个学科领域的配置不尽合理
虽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文献资源的内涵得以延伸,馆藏资源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图书馆相比较,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虽丰,藏书质量却迟迟不见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各种图书版本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尤其是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更新缓慢。这些学科发展迅速,时代性较强,许多书籍往往反映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缓慢的馆藏更新速度,不利于读者第一时间接触先进知识和理论。第二,涉及具体学科、具体专业的书籍相对不足。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室上课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要想深入研究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科研能力,必须借助图书馆资源扩大阅读,广泛阅读。然而,图书馆藏书不能适应学科需求,老师在课堂上推荐的书目,往往不在藏书之列,映入眼帘的是一些与专业相关但相关度不大的书籍。
2.馆藏资源闲置率高,利用率低
走进各个阅览室,我们会发现相对于日益增多的图书资源,读者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客观方面来说,就是图书内容陈旧,馆藏资源在各学科间配置不合理,这是导致利用率低下的直接原因。没有适合的图书供应必然会挫伤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第二,馆方对学生的培训不到位,课程少、内容简单。学生初入学时,图书馆往往会组织一次入馆培训,但这些培训多是关于图书馆设置、馆藏内容、借书流程的,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书检索、数据库使用等涉及较少。很多学生反映对图书馆的一些设施不会使用,有些学生觉得太过繁琐则放弃使用。第三,主观方面来看,高校很多学生阅读意识并不很高。尽管各大高校早就提倡学生增大阅读量,扩展知识面,学生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课余时间多用来逛街、聚会、上网、玩游戏、参加培训班等。调查研究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另外,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忙于社团活动、人际交往,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而即使是一些有阅读习惯、喜欢读书的人,也很少选择去图书馆。因为他们大都是通过手机看电子书,而内容则多是网络小说这种娱乐消遣性质的书。
3.资金投入不足,所需图书不能及时补充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各大高校纷纷扩建扩招,增设新院系新专业。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致使高校招生数量也急剧增加,这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极为有利,但是,对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由于学校扩建、扩招、增设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造成高校贷款数量不断增加,相应地学校对图书馆投入受到一定影响。资金投入不足,必然造成书刊难以正常补充。那些新开设的学科,更是缺乏配套图书。这种现象在一些民办高校尤为显著,因为没有国家直接拨款,经费难以支撑,筹措资金也比较困难。图书馆的大量投入并不能给办学者带来明显收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不愿在购书上过多投入。
4.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低,有待提高
传统的观点认为,图书管理只是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摆放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其实,这个岗位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很高,看似简单的工作事实上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首先,因为图书的学科相关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学生所需书目,都需要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辨别力,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把一些非常重要的、经常需要的书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而那些不常用到但又必不可少的书如学科词典、学科简史等书籍,则靠后排放。其次,由于电子期刊、数字资源增多,具体操作流程复杂繁琐,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也在提高。面对读者的疑问,管理人员虽然热心提供帮助,但很多时候却是爱莫能助。有调查结果显示,在许多高校图书馆聘用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也没有经过多少培训,直接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胜任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最后,受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高。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手工借还方式,正在被今天的多媒体、网络操作所取代;过去被动地坐等读者上门,已变得不合时宜,在今天应该主动为教学科研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这些新变化对其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丰富知识储备。
5.馆方与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
由于制度不完善,馆方无法获知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也无法获取图书更新信息,这是造成师生满意度低、资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首先,馆方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双方互动很难实现,学生在借书时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可能有些学生会向管理人员提出一些诉求,但管理人员没能将这些需求信息整理汇总上报,因而得不到馆方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沟通平台,图书管理员也不能将学术动态、科研成果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师生。其次,馆方不重视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也很少针对学生阅读意向做问卷调查。很多图书馆看重的是馆藏数量和藏书的全面性,并没有对各类图书的使用频率和学生偏好加以统计。没有大量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数据,也没有读者意见的汇总,就无法总结借阅规律,进而无法根据读者需要安排图书采购。
三、高校图书管理创新
1.做好图书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促进高校图书馆人文与科技的融合。第一,这是服务理念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要与其教育理念相一致。第二,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形成,更需要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融合。面对猖狂的电脑黑客和病毒侵害,我们不能把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寄托于数字化,网络化。现代高校图书馆要在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这一大原则指导下,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我们无比欣慰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深入融合,扩大实现知识即资源共享。第三,这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源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和专业院系的增设,高校对师资和科研人员要求也在提高,图书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馆方及时与教务、科研和各系部沟通信息,关注教学和科研动态,以全新的管理理念,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
2.做好图书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不到位,是造成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根源。第一点,做好图书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布局。对图书购进原则、管理方式、摆放标准、借阅流程等制定成文规章并监督实施。实现对人事、财务合理分配,科学制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以及图书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第二点,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涵盖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的介绍、职责范围的限定、管理权限、岗位职责及编制的安排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基本要求及考核、晋升、奖惩制度,以及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完善读者服务规范,应该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促进馆藏的资源专业化和特色化
前面已经提到,高校图书馆藏书虽多,但科目杂乱陈旧,不能满足师生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各高校在馆藏建设中,必须着重提升馆藏资源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可根据各个院系的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状况,设置特定的阅览室。例如,对于师范院校,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教学方法之类书籍需求度较高,具有典型特色,可考虑设置教学方法馆;而对于理工科院校,可设置特定的工科类专业书库。专业性书库不仅方便读者查阅资料,也有利于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
4.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
针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例如图书馆的一些特殊岗位,聘请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来任职。而对于非专业知识组成人员,则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以此来推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提升。其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应根据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安排工作,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这样既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具有积极进取、奉献精神的员工,给予荣誉称号或经济上的奖励。形成管理人员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的文化氛围,进而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
5.建立与读者交流的平台
只有沟通交流才能了解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与师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做好入馆培训工作,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备,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举办专题讲座,正确引导阅读方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需求意向。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交流平台,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及时发布图书更新信息。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培养人才、开展科研的重要载体,图书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人才质量的高低,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为此,我们必须认清职责,做好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资源特色、人员技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图书馆充分发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高校图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理论研究,2015(6).
[2]吴薇薇.当代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刍谈[J].时代教育,2013(11).
[3]李薇.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的突破与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4]张晓波.如何做好图书管理工作[J].人文论坛,2009(4).
作者:王丽江 单位:中州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