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各种隐喻的社会效应与教师“自然人”本性的严重背叛
教师就是献身和牺牲的代名词,“为人师表”就要“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求回报。要像“蜡烛”和“春蚕”那样,时刻为了别人,奉献自己。要以“无私奉献”为宗旨,只能付出不能索取。然而,教师虽然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但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具有“自然人”的全部特征。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只有在学校的时候,或者是以学校的名义组织活动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教师职务活动的领域之外,教师的身份不是教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他们与其他群体中的个体一样,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与其他高收入行业比较产生的心理落差,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产生置疑。为获取高回报,很多教师开办辅导班、在外做兼职等,以缓解生存压力。由于教师各种隐喻的社会效应,人们认为教师应该不食人间烟火、无私奉献;教师的“自然人”本性却要求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社会和公众认为教师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就是对教师神圣形象的损毁。人们容忍不了市场经济下的教师被市场经济化,还拿以前的教师形象来约束、束缚现在的教师,结果无疑会失望,这也在无形中导致了教师光环的淡化。
二、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教师传统形象的错位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广大教师都能够严格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切实履行职责,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利益驱使,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教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利益至上思想严重,一切向“钱”看。教师应该是“社会模范公民”“活的教科书”“德才兼备的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等等。正可谓“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这些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经媒体曝光后,影响了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传统教师形象严重错位,构成导致中小学教师光环淡化的又一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光环重塑的必要性
1.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必须重塑教师的职业形象。“为人师表”是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职业的阐释。“师”即教师或以某人为师的意思,“师”本身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之意。为师的人必须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为人师表”,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榜样之意。教师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灵魂的展现,教师必须首先成为道德信念坚定、表里如一的践行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学生,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心理、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在于他决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读、写、算”,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在传授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情操的陶冶、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审美境界的培养。因此,必须重塑教师的职业形象,让教师本身成为典范。2.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头上必须拥有“光环”。 从教师劳动的目的来看,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和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看,教师劳动对象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无意识的动植物,而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有思想、有个性、有血有肉的新生一代。从教师劳动的产品来看,教师劳动的结果不是某种物质产品,而是掌握了一定数量和质量成为社会文化的人;而且这些人能继续自我发展。教师对他们的影响不会消失,有时会影响其整个一生。因此,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产品都要求教师头上必须拥有“光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与中小学学生相互作用中对其产生正面影响,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3.中小学学生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神圣”光环必须回归。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一切都还没有定型,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是人格奠基及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尚未烧结的陶瓷泥胚一样,其人格正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他们需要且必须有一个精神上的仰视者来引领他们。中小学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意无意,都会成为道德教育的显性或隐性课程。试想,如果教师的职业光环消失殆尽,学生对教师全无敬畏,教师又怎么能在生活上感染孩子,在人格上影响孩子?在价值观及人生观上感化孩子?那么,中小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又会是什么模样?
四、重塑中小学教师光环的思考
1.科学认知教师职业。教育是人类追求理想的崇高事业,古往今来,社会对于教育寄予很高的理想期待,因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就被神化为至高无上的圣人、贤者,似乎一个人只要以教师为职业,就应当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教师职业虽有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然而其终归也是一种职业。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特殊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基本属性。教师首先是“人”,正视教师的各种需求是尊重和关爱教师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要将被社会无限拔高甚至扭曲的教师职业回归正常的状态,将其从高高的圣坛上撤下来,走向生活。这就需要全社会科学认知教师职业,尊重教师的劳动,公平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光环的重塑奠定基础。2.合理定位教师的法律身份。教师的法律身份是关于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规定,是建构教师责任、义务与权利体系的核心依据。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公务性质,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据此对其身份做出明确的界定。身份归属模糊导致教师的地位和权利模糊,进而导致教师光环淡化。教育公务员,是一种不设具体行政级别的特殊国家公务人员,被认定为教育公务员的中小学公办教师兼具专业人员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双重身份。通过对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法律方式明确我国义务教育公办教师为国家教育公务员,这将从根本上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并显著提高教师的待遇,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光环的重塑,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3.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表现,它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社会对教师职业口头上的重视与实际生活中的漠视,存在巨大反差。不少影视作品对偏远地区教师清苦生活的描摹,与其说是赞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毋宁说是对事实上教师从古到今依然贫穷的一种愤懑。政府性教育投资是解决教师工资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舍得教育投资,尽量给教师以经济倾斜政策,为重塑教师光环给以有力支撑。“清心寡欲”几乎是所有人对教师的要求,认为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不可以追求外在的东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虽然也有教师成分,但数量很少。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比较高,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加大教师所占比重,对重塑教师光环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4.努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则离不开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的素质高低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心从低水平地解决教师数量需求转移到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上来。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只有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素质,才能杜绝毁坏教师形象的事件发生,进而从根本上达到重塑教师光环的目的。
作者:李东花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