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美
建筑艺术是一个多义词,它既指建筑艺术门类本身,又是指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征。“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3]侗族建筑是侗族族群历史发展的文化表征。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是形式的概念的抽象,但又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形象,而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是“种族领域”的符号,或“种族领域”是建筑的抽象。这里的“种族”,其实是一种历史行为或文化的积累。他认为,每一个民族的建筑艺术都是该民族的文化凝聚,蕴涵着该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命图式,尽管时过境迁,当初具体的“种族”活动己不复存在,然而它们生命的足迹和文化的积淀却被它们创造的建筑艺术忠实地记录下来,构成了一个特殊“领域”,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活动和生命图式的活生生的范本。侗族建筑艺术既是侗族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漫长的人类实践活动而积淀下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侗族人们审美经验的积淀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侗族建筑艺术的文化之美主要表现在侗族族群文化的意蕴美和生态文化的和谐美。在侗族的历史上,鼓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侗族族群内聚力的文化表征,鼓楼既是他们聚集商讨重大事宜,如需要商讨起款定约或抵御外敌等事宜时,侗寨中“头人”就会登上鼓楼去击鼓,把村寨的人们迅速集中起来共同商议重大事宜。侗族建筑艺术孕育着侗族先民浓烈的族群图腾崇拜意识。无论是从建筑材料来看,还是从造型来看,侗族的鼓楼都与杉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侗族在建造鼓楼上都是选择上等的杉树为原材料,而杉树被侗族人们称为“吉祥树”、“杉仙”,寓意着“吉祥如意”“仙气弥漫”。从远处看,侗族的鼓楼的造型像一颗高达挺拔的大杉树,侗族称之为“神杉树”、“遮荫树”,可见,鼓楼寄寓着侗族人们对杉树的原始图腾崇拜心理。此外,从鼓楼的内部结构来看,鼓楼蕴涵侗族人们的蜘蛛崇拜心理,而在侗族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井亭等建筑艺术中,侗族的龙凤图腾崇拜意识也是比较明显的。“鼓楼很全面地折射了侗族政治经济军事的点点滴滴,可以肯定地说:鼓楼文化是图腾文化的一种变异发展,鼓楼文化取代图腾文化,标志侗族文化在其文化进程中跳跃性地前进了一步,这是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4]
二、意境美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有机结合。费孝通先生曾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同时这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追求意境之美的价值旨向。侗族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无论是单一的建筑审美,还是整体的建筑审美效应,都给人呈现出一幅优美的艺术画卷。如“风雨桥博采侗族民间建筑之精华,集廊、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壮观、优美。从结构上看,风雨桥可分为三大块体,三大部分风姿纷呈,自成序列。桥墩(下半部分)显得厚实、凝重;悬臂托架间支梁(中间部分)显得简约、质朴;廊、亭、阁(上半部分)显得典雅、飘逸。三大部分‘珠联璧合’,构成了节奏多变的结构艺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统一的建筑形象,创造了一种和谐、完美的整体美感,其审美意蕴达到诗化的境界”[5]。杨昌嗣、闻继霞在《试论侗族建筑艺术美》一文中指出:“侗族建筑是群体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是技术结构美与艺术美的交融,是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6]侗族建筑艺术之美集中体现在其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境界美。“在侗族人的思想观念中,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中介,理想的人居环境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选择居住环境与修建房屋等建筑时,应该达到对自然地形地物的有效利用。……体现了侗族的原生态文化中混然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宇宙观,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的观念。”[7]侗族人们在建造鼓楼、风雨桥、民居村寨等建筑时,将建筑的艺术美与环境的自然美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出体现建筑与居住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如侗族在修建民居“吊脚楼”时都是采用顺应地势的修建方法,以免对山地地形、地貌的破坏;在修建村寨是也是采用依山就势的设计理念,尽量保持自然原始的地势风貌;在处理鼓楼、风雨桥、凉亭、民居建筑等空间布局时都以顺应自然为原则,这些都体现了侗族人们“自然为主、人为客”的观念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侗族建筑艺术一方面体现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情景,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浓烈的审美文化情境。侗族建筑艺术既是本民族群体文化的标志,也是族群审美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如侗族的鼓楼既是整个侗族族群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族群记忆的表征,在古代鼓楼是抵御外族侵扰的军事前沿哨所;是祭萨、祭众神、跳巫舞的仪式场所;是选举款首,制定和执行款约,商量寨内大事、与外族建立友好联盟的重要会所。如今,鼓楼的历史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其文化的传承功能与现代审美功能日益凸显。鼓楼在承接侗族族群发展的历史,成为了侗族人民寄托精神信念、宗教信仰、族群意志的栖居地;同时,鼓楼也是现代人现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幻象性表达。对于侗族人们来说,在节庆和农闲之时,聚集在鼓楼前激情洋溢的传唱侗族大歌、跳芦笙舞,无疑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审美化感受。对于外来观赏鼓楼的游客来说,侗族的鼓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给他们以无限愉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向往。侗族鼓楼艺术成了人们联通过去、回味现在与畅想未来的审美对象,成为了融汇自然、人文与生态于一体的民族艺术典范。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指出,任何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内在的“意味”都是通过其外在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侗族建筑艺术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彰显出寓意悠远的艺术意味,集中反映了侗族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生存智慧。侗族建筑艺术不仅具有实用性、纪念性、时空交汇性、象征表现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集形式美、文化美、意境美于一身的民族艺术典范。作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完美结合的侗族建筑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的建造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作者:周春媚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官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