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重构的思考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中审级制度的设立,关乎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程度。其一方面可以消除外部监督的不当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程序内部的良性制约,从而使民事诉讼案件在经过不同级别的法院审理后,保证审判机构正确适用法律,使案件有一个公正、经济的裁判,缓解或化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提高裁判的权威性,稳定社会。

一、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价值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层次的划分以及一个民事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的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它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公正、效率,两大价值目标密不可分。在诉讼中之所以要设立审级制度,主要是因为审判制度本身是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对此,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曾论述:“即便法律被仔细地遵循,过程被公正、恰当地引导,还是有可能达到错误的结果。……在这类案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误判:不正义并非来自人的过错,而是因为某些情况的偶然结合挫败了法律规范的目的。”①因此,即便审判程序是科学的,人也没有犯错,因为某些“偶然结合”,审判结果仍有可能是不正义的,这样设立多层级的审级制度显得非常必要,而仅就实体公正而言,对于正确判决的追求,在程序上层级越多显然越有利。然而“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过多的审级造成诉累,浪费审判资源,增加诉讼成本。因此,民事诉讼要想实现真正的正义,在审级制度的设计上就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益,在两大价值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现状

纵观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发展历史,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经历了从移植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的一个发展完善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四级两审终审制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人民法院组织法》,总结了以往的审级制度的历史经验,从而最终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四级两审终审制,此后通过以及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两审终审制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来具体规定。从此,两审终审制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定制。我国最终选择了“四级两审”制,一方面是受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在移植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而最终确定的。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确立了两审终审制,我们更多的是从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也是相符合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亟需我们对之进行重构,以更好的实现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现行的两审终审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问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声音。我国在2012年对《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对二审终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是效果仍不是很显著。经过总结不少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的建议和深入的反思,笔者认为我国的二审终审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其一,就民事案件的上诉条件来讲,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上诉的明确条件,当事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作出的一审判决,以及法律规定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定都可以上诉。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此也并没有详加规定,只是在第169条,对原来的第152条进行了修改,但也只是就二审可以不开庭审理案件的条件更加严格了,对可以提起上诉的条件仍没有进一步限定,所以目前任何案件,不论诉讼标的额的大小,案情复杂与否,亦或当事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审案件的二审都可以因一方当事人递交了上诉状而引起。由此将会导致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当事人出于故意拖延时间等其他非正当的目的,而滥用上诉权,从而致使一些简单的民事案件不能及时审结,这种现象既是对法院和当事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违背了诉讼效益、效率的原则。其二,就民事诉讼的管辖来讲,目前我国四级法院的设立基本上与行政区域的等级设置相一致,这种级别设置,使法院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其很难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各种人情世故的干预。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二审终审的案子,实质上可能是一审终审的,源于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的现实做法。与此同时,根据诉讼法的规定,第一审的民事案件,通常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来管辖的,这就造成中级法院成了很多案件的终审法院,而高级、最高法院作为二审终审法院的案件就相对较少了,一般来说上级法院的法官素质是要相对较高的,因而,终审法院级别过低,对于提高法院的办案质量是不利的。由此也是导致当事人在终审判决之后,仍申请再审,造成诉累,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其三,就民事诉讼的审理对象来讲,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不仅要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还要对其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这是与国外法律规定的不同之处,国外二审法院一般只是法律审,而在我国,第二审法院不仅是事实审法院,同时也是法律审法院。这样经过两级法院的事实审和法律审,一方面由于不同级别的法院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适用难免有所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还有较多的盲点和弹性规定,这样就会导致法律的适用难以得到上下的统一,从而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其四,就高审级审判机构发挥的作用来讲,基于《民事诉讼法》管辖的规定,基层法院对我国绝大多数的民事案件作出一审裁判,中级法院往往成为终审法院,由此,到达高级、最高法院的二审案就相对较少,而由其进行一审的案件就更少了。目前在我国,法院级别越高,聚集的审判人员和专家的素质就越高,而受案量少,无疑制约了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挥作用。我国层次分明的四级法院组织体系的作用也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高审级审判机构资源的一种浪费,对案件当事人、案件的审理质量、高级审判人员自身的锻炼都是一种损失。其五,就再审制度的作用来讲,审判监督程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纠正经过两审终审之后仍有错误的案子,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审判监督程序有被滥用的可能,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进行了比较多的修改,涉及到再审事由的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再审事由审查程序和审查期限的进一步明确等各方面的完善,然而,尽管进行了完善,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尽管此次修改试图限制再审的次数,但是再审的次数仍未被完全限制,已经被法院审理终结的案子,如果较多的进行再审,乃至再再审,就会破坏之前已经判决的当事人之间形成的稳定的权利义务的关系,由此也会给社会公众对法院判决产生不权威、不严肃的印象;其次,再审程序不是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它依附于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因此,尽管经过修改,有关它的法律规定仍然不够完善,不利树立司法程序最后一道把关口的公正性、权威性的形象。最后,再审程序的成本要远远大于一二审程序,无论对当事人而言,还是对司法系统而言,其并不经济,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思路

对于重构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思路,我们首先要明确确立审级制度应当秉承的法律精神及其价值取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制度的重构,这样才能保证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切实起到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安定的功能。

(一)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需遵循的原则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需要遵循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取向。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的公正,通过程序公正的手段,来达到实体公正的目的,因而设立公正的程序制度,对于实体公正的实现无疑非常重要。效率原来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将其引入民事诉讼法中用来体现司法裁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分析学代表人物波斯纳曾指出,法律程序应以效益为目标。强调民事诉讼程序效率是为了在司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司法资源的直接消耗,以及因为其他错误而发生的经济消耗。效率的要求,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总体上提高案件的处理质量。然而公正和效率是一对需要彼此协调的矛盾。在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中,我们要兼顾公正和效率,公正强调的是程序与结果,而效率强调的是速度与进程,二者分属不同范畴,所以我们只有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民事诉讼审级制度设立的价值。效率要依傍于公正,在公正的前提下寻求效率,遵循这个价值设立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才符合法的精神。单方面的一味追求其中之一,都是不可取的。对于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设置,各国无论是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还是英美法系的英国、美国都是围绕公正和效率来进行改革的,从而,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地方。

(二)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具体构想

对于我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重构,学界对此一直讨论得很多。而目前,在我国建构多元化的审级制度,即对重大和有原则意义案件的三审终审制,一般案件的两审终审制和小额案件的一审终审制的观点,也已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②笔者认为此认识是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重构多元化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将有利于我国各类不同案件公平有效地解决。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具体的改革措施:首先,对于实行三审终审制的案件,必须是重大的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案件,即三审终审不能被滥用,要符合特定条件的案件才可以实行。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四级两审制的很多弊端。对部分案件的三审终审笔者认为可以具体这么重构:第一,案件范围。对于可以进行第三审的案件,必须严格把关,笔者认为在全国有影响性的、标的额较大或者巨大的案件可以进行第三审,对于这个问题,西方实行三审终审的国家对此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所有案件当事人都有权提起两次上诉,比如法国对不同性质的案件的审级也是有所区分的;第二,审查范围。鉴于外国的立法经验,以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第三审的审查范围必须要限定在法律审,因为三审应该是起到复审的作用,而不是再一次充当一审和二审的职能,否则,将会造成案件的积压以及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对各级法院的职能进行分层,控制终审法院上诉案件的审理数量,将最高法院限定在法律审,也是各国和地区进行三审终审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其次,针对实行二审终审制的一般案件来重构,笔者认为可以遵循如下几点重构意见:第一,案件范围。实行二审终审制的案件应该是大部分一般的案件;第二,审查范围。实行两审终审的案件种类繁多,难易程度差别很大,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德国的经验,限制当事人为追求更高层级的救济而滥诉,避免下级法院职能被架空,我们应当对其有条件的进行事实审,扩大书面审查的范围,这也是适应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现代化的趋势。最后,对于小额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在我国的2012年民诉法修订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是根据广东高院关于2013年小额诉讼制度在广东法院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得出的司法统计数据可知,小额诉讼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适用率较低、适用案件类型过于集中、受益群体不显著、案件未能实现快审快结等问题。③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虽然进行了细化的解释,但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第一,在适用一审终审制的对象上,目前的规定范围太小,应当适当扩大;第二,应当对程序的具体运作进行细化,统一司法理解,这样才能使小额案件得到公平高效的解决;第三,应当有条件的允许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的一审判决申请复核,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复核,一审法官进行回避的办法来实现,因为目前我国法官素质还不够高,会出现错判现象,应当给予一审终审案件一定的救济途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为了实体的公正而设置的,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适当调整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对切实解决公民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对其的重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法律文化、财政负担等,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国家,重构民事诉讼制度更要循序渐进。我们应当在保证财政负担最小化,审级制度功能最大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改革,切实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民事诉讼案件数量增加、类型多样化、再审频繁的现实情况。此外,在对民事诉讼审级制度进行重构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配套措施,如司法独立、法官独立、司法过程专业化、裁判结论理性化以及证据规则制度的建立、审判组织和程序调整等。只有进行科学的配套改革,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重构才能适应我国国情,发挥其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应有作用。

作者:连晓燕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重构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19351.html

    相关专题:航海技术期刊 一篇论文多少钱


    上一篇:乡土人文景观与景观设计论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