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师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对个体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青年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时期,既要让学生学到未来步入社会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要让其在求知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真谛,做到理性地尊重生命、感性地热爱生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时有发生,虐待、暴力事件频频映入公众眼帘,我们不禁要问“我国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究竟体现在哪?”笔者从教师层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推崇智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关注
应试教育的理念是导致高校教师生命教育“工具化”的重要根源。知识本位价值观的驱动下,教师只关心学生知识点接受的情况,局限于学生对技术层面上学科知识的把握情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感知置之度外,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验生命的良好契机。
(二)物化教育对象,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走进一些高校课堂中,不难发现:师生关系状况很难令人满意,师生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归根结底,传统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对象看成是毫无生命的“物体”,视学生为无生命的个体、将其“概念化”或“符号化”的交往方式,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冷漠,甚至会使学生对学校、教师、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内容匮乏,脱离学生生活
一方面,课程开发程度低。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新成员”,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专家、教师愿意把精力投入到此课程的开发上来,课程内容呈现单一且缺乏时代气息的现象。另一方面,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本位、就业第一的高校教育理念背景下,即使是进行生命教育,课堂内容的设计也往往定位在既定的教科书上,讲授一些毫无说服力且空洞的大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相距甚远。
二、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的提升路径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执行者,高校要培养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学生,必须以打造一支有生命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前提。近年来,大学生情感荒漠化现象愈演愈烈,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命教育意识及实践能力不无关系。于是,笔者从实践层面来探讨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教育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应卸下“师道尊严”和“知识权威”的人格面具,俯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建立起和谐民主、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首先,尊重学生。无论是实施生命教育还是其他教育,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尊重学生。只有教师懂得如何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想向你敞开心扉。其次,善于倾听。教师应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当做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来看待。既要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更要透过这些“薄雾”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最后,学会宽容。教师要认清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人生与生命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颇,我们不能奢求他们永远不会犯错。而应该将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这种宽容的爱是鲜活的、生动的,是可以唤起和增强人的生命力之爱的!
(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前,高校已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完整人格”养成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增加了生命教育课程在选修课体系中的比例,例如我们学校就结合自身中医药学教学特点开设了生命伦理学课程。但这远远不够!教师应主动将生命教育作为隐性知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努力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融合,让生命教育走进大学学科教学的课堂。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使其对生命形成一个立体的感知,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理解生命的价值,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效。比如我们在讲解麻黄碱时,一方面讲解它的成分与性能。同时,告诉学生麻黄碱正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提炼制毒,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潜移默化地告知学生远离毒品、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三)以身作则,规范言行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对人与事物已经形成自已一套相对稳定的判断标准。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要懂得身体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言行中获得启发,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教师要使用具有关爱和激励性的言行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教师阳光般的关爱,主动地加以“看齐”、模仿,并将这种爱推及到他人身上,进而实现以人格培育人格,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教育生命的教育目标。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回归人性的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落实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必然依托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这就对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线教师,应努力克服现存的生命教育素养缺失的种种不足,树立全新的生命教育观,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全人”的宗旨。
作者:吕晨 谢海龙 蒋琛 王雪婷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