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增强内在“正气”
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围绕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展开,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不出事”为最高目标,主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的内容也大多是关于如何甄别和应对各类心理问题。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其教育目标表现为使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而已。显然这种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发展出其人格的坚韧性,形成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能够寻找生活的意义、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而已。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性”的理念,具有预防的思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各个层面、各类对象,要从点滴做起,并且尽可能要做到深入细致。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希望的品质、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提升人格的坚韧性、增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的方法可以尝试以体验式活动引导为主要途径。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主动投入到体验活动中时,将真正调动其内在动机,并诱发全身心的投入,持续下去便可能形成相应的新的人格特质。比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在积极人格培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像希望和乐观品质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人格坚韧性的提升等主题做出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特别是以同一主题形成的小组活动更能给学生以直观的示范,小组成员面临相同的问题,共同面对,增强了彼此的勇气和面对问题的韧性;共同思考,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能想到以往所未想,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方向;共同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关注,互相帮助,发挥合力,互相监督,能保证实践的有效性。通过体验式活动设置,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技巧,能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热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实践领悟并逐步得到人格的成长和改变。
(二)未病先防,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
1.夯实基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各项措施保障一定要到位。各高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制度建设方面,各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各级网络建设,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有效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各功能室的布局及辅导设施,不断提升工作环境,使之能够满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需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提高队伍水平。教师是学生人生的直接引导者,为人师表具有标杆作用,教师的正确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比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2.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着力推进教育教学体系建设。(1)各高校要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以学生为本。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合理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课程普及程度及针对性。(2)要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使教育对象全员化。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应由学生拓宽到教师。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唯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有益的影响,才能创造高校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忽略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的弊病,而只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这其实会引发很多的问题。教师的角色不仅要“自助”,还承担着“助人”的责任,但我们很难想象一位自身问题缠身的教师能给学生多么积极的影响。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校,将服务对象扩展为全体师生。除了对学生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服务广大教职员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3.推进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打造品牌活动。各高校应抓住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这样利于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形成关爱自身心理健康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环境的熏陶和渲染,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乐观、希望等的形成。像每年的“5.25———我爱我”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各高校都可以举办系列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心理知识展、专题影片展播、现场心理咨询、专家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特别是各高校如果能将活动办出特色,创成品牌,将会起到更大的辐射效应。像广西某高校从2007年起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活动,现已成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活动。该活动具体操作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布置,各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具体指导,各班班委具体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各班级根据大家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生命的价值等方面中的一个主题,制作活动方案后,报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根据各班级的主题安排专门老师指导,并筛选部分班级的主题班会要求全体辅导员、班主任观摩。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开展,从学生个体心理成长来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从班级活动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学生由被动教育提升到主动教育,促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从学校校园文化层面看,它浓厚了心理文化氛围,形成了优良的班风,对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既病防变,重建积极的教育互动关系,启动积极模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关于在生活中做出改变的人们,得到或没有得到专业帮助是否会有明显不同,存在争论。然而,关于改变阶段模型的研究表明对于自我改变者和那些寻求专业帮助的人,改变的进程是相似的。积极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就是坚持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如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和叙事心理治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模式。SFBT的焦点在于当事人所欲解决的是未来发展,而非过去的问题或现在的冲突。SFBT对人的看法,很多的基本信念也都是人性本善价值的展现,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想做的事情,但都是自身有资源与潜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方法;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产生改变;人们拥有自然的复原力,也会持续运用这个复原力来改变自己。SFBT主要立足于积极正向的哲学观点,从积极面去了解当事人的问题,重视当事人自身拥有的天分与能力,而不是去深挖当事人问题出现在哪里,哪里做错了,再想办法去修复它;SFBT的重点在发掘出当事人的成功经验与内在资源,如自身优势与能力,引导当事人换个视角从积极方面看待面临的问题,以正向的、朝向目标的态度面对问题,着眼于当下可为或正在做着的有效事情,以小步改变的积累带来大的整体的改变,增强其自信,创造出改变的可能性。这既是SFBT的精髓与核心,也是它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重要区别。叙事心理疗法主张汲取经验不同的叙说方式来丰厚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将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主张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着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心理辅导者要做的就是解构性地倾听,带着好奇心、关心与信任,细听到被遗落在主线故事之外的故事和意义,并启发当事人重构出不同的具有力量和未来感的故事。支线故事是可以具有多版本的,不同框架可以看到不同的故事,不同版本的故事会指涉不同意义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所以故事一被说出,未来方向就已暗藏标定。生命故事是经由当事人建构出来的,故事是当事人自己讲述出来的,会重新将相关的人与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和独特性,当事人是其生活意义的诠释者,选择相信哪一种故事版本,也就选择了生活的感受、认知和意义。叙说生命故事有利于掌握统合出生命的意义,人们有能力藉由故事建构出独特的生命意义,从而建构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就如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茫然不知所措时,发现了不远处哪怕是昏暗的亮光,也可以得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借由这生命的亮光每位当事人都有能力走向未来。启动积极模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够发动来访者身上自我实现、自我向上的心理潜能,借此消除已经出现的紊乱。治疗在修复缺陷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和建立人自身的优秀素质和力量。一方面要注意增强其挫折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培养有利于其应对压力的各种积极品质,例如希望、社会责任等品质都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抗压。
(四)小结
“治未病”思想和积极心理学都重视预防的思想,都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应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服务对象也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全体师生扩展,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能够惠及更广大师生的教育方式为主导,更重视全体师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还不够完善的现实情境下,追随积极心理学新兴思潮的步伐,借鉴我国传统中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将二者融合,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对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非凡。
作者:汪依桃